当今,“拜师求学”不仅蔚然成风,亦已有过之而无不及了。从每年全国数百万考生一齐涌上更进一步的“求学”之道,再看看校外铺天盖地五花八门的培训机构,就可想而知人们的“拜师”意愿之急切和“求学”期望之高远。学校授课讲学的教师作为“师者”自不必说,工厂企业收徒传艺的师傅行的更是“古道”,而今“老师”的含义广度却早已溢出“传道授业解惑”的范围。在一个部门对一位没有一官半职的资深老者,与其很尴尬地称什么“长”,不如喊一声“老师”自在。并不熟悉的两个人在一个具有文化氛围的场合照面,互相招呼一声“老师”,既尊重了对方又没亏待自己。一个微信群里不管来自五湖四海,大家都以“老师”相称似乎最为得体,即使“士大夫之族”概莫能外。“老师”已经成为最普通最实用最广泛的称谓了。孔子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现在不但老师无处不在,而且“老师”无人不是。
“老师”之多,应该是当代幸事,但在一些“学生”中,拜师的目的却有点变味了。他们并不看重师道,而是一味地冲着名流、大家而顶礼膜拜。称“老师”感觉太贫乏,不如叫“导师”显得尊崇。自称“学生”好像关系不够紧密,跪拜做“弟子”方为无上荣光。即便没有真正拜师,哪怕只听过一堂大课、握过一次小手、照过一次合影,必将成为日后推介自己“师承”的光环。一些专家、教授,甚至已经过世的名人,或许被“老师”了一把也未必可知。更有一些投机钻营者,攀附上司领导为“恩师”,十足的“官盛则近谀”。崇拜名师,渴望教诲,当然无错;如同傍大款一样傍名师,以提高自己的身价,实不足取。
对于老师而言,接纳和拥有学生虽是多多益善,但老师更看重的是学生的在学素养与日后成就。虽然一般意义上的学生,任何老师都是不可推却的,但在社会上慕名拜师的“学生”,老师就不会含混允诺了,因为这既影响“传道授业解惑”的成效,更关乎自身的声誉。“学生”百态,良莠不齐,毫无建树的有之,盗用师名的有之,败坏名声的亦有之,古往今来,并不鲜见。因而,就如同“学生”着意选投名家大师一样,名家大师也对认可自己的“学生”从不轻率,当然更希望自己的门下走出一批优秀的学生,甚而即便没有从师经过也非常乐意地把足够优秀者直接“笑纳”为入室弟子。
常常赞誉老师桃李满天下,其实每个老师真正的得意门生并不多。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不过七十二。老师最想炫耀自己培育的优秀学生,发自内心地为这些学生骄傲,并因他们的德行而引以自豪。
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其实更多的是学生不一定都“贤于”老师。因而,面对老师,自称“学生”不是荣耀,更不是谦虚,而只能是责无旁贷地自律自励。尤其在“好老师”名下的学生队伍里,倘若我们忝列其中时,是不是感到愧称“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