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登庐山
  □  薛丰

  东方刚泛起鱼肚白就上了车,到庐山脚下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头顶巨蟒般的盘山公路扶摇直上,一片平整的山顶落在眼前,山前山后,云雾缭绕。这儿就是牯岭镇了,它的名称是英语清凉的音译,好一个“云中山城”“天上人间”。这里各种饭店、商铺、宾馆应有尽有。山上的建筑,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房屋的坐落显得那么没有规律,好似蒲公英被野风一吹,种子四处飞,落到哪里就在哪里扎了根,跟着山势融为一体,自成一格。有时候一个硕大的休闲山庄突兀地顶住视线,一会儿又看见几间茶楼酒肆深陷巷里,等待弦月初挂。

  五点多钟,来到庐山天池山西麓的仙人洞,落霞似琉璃,烁光闪闪,铺洒在由毛主席题词的“仙人洞”这块大石头上。此时的夕阳还很浓烈,远处的景物似有跳动的火苗,微微流曳。等游人渐次散开,我用手指去触碰、比划主席狂放、浪漫、行气十足的字迹,感受他激扬文字、一泻千里的书法艺术魅力。步入仙人洞,一个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长期的风化和山水的冲刷,慢慢形成了现在的天然洞窟。抬头看那些形态迥异的飞岩,刺拉拉地倒逼下来,气势横飞。也有好些一人多高的岩壁,有的光滑,有的粗粝。一些躺着的巨大的海螺状的岩石,内壁有一圈圈厚厚的纹理,让人产生对时光的敬畏,我忍不住轻轻地对着岩口“嗨”了一声,一股久远的气息流入耳道。景区内多处摩岩石刻又为这片青峰秀峦增添了几分雄峻清逸之态,晚霞映照下的鄱阳湖更是被染得千娇百媚。

  次日一大早便来到庐山,奔着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更因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驻足于此。如果是在春季,会不会还有白乐天描述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景象呢?说庐山是人文圣山还真是实至名归。李白曾先后五次来庐山,为庐山留下20余首诗歌。中国田园诗鼻祖陶渊明41岁时,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彭泽令,隐居庐山,直至去世。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坚一生先后四次游历庐山,留下了30余篇诗文。理学派开山鼻祖、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周敦颐晚年在庐山建立濂溪书院,作《爱莲说》。东晋名僧在庐山主持东林寺,使之成为当时中国南方佛教中心和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宋代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在南康任知县时,重建白鹿洞书院,留下大量诗文和遗迹。徐霞客32岁时游历庐山,对庐山的地理、地质、水文、植物等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给了今人了解庐山历史与地理的重要依据。史学家司马迁第一次将庐山载入《史记》中,“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些诗词歌赋、史实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探寻。

  游览三叠泉是这四天的重头戏。这儿的台阶坡度挺高,走走停停大概登了三分之一的山路,就开始感到非常吃力。下午三点多钟的太阳热浪熏蒸,有树荫遮翳的石道上还算凉爽。光秃秃的地方,头顶烈日,身上被黏黏的汗水浸湿。走一段路就问下山的人还有多远,下山的人如释重负,友善地鼓励上山的人。仰望目的地,三叠泉纹丝不动。坐下来就怕站起来,总是想放弃。吃了碗山中冰凉的栗米粉,沁人心脾,感觉再也没比这个更好吃的了,堪称“救心丸”。待恢复了体力,重振士气,继续攀登。

  终于接近目标,“三叠泉”就在眼前。我一屁股坐到它对面的台阶上,抬起头看,也不是遥不可及嘛,但见一泓深碧,怒流倾泻,流者喷雪。明明看上去是瀑布,为什么叫泉呢?我不得而知。水流从五老峰北悬崖口落下,冲击三级磐石而形成“三叠”,总落差155米,只有在春末夏初之际,才能领略到它万马奔腾从天而降的壮美气势。现在已经过了观赏它的绝佳时机,水量不是最大的,展现的是它秀气柔美的一面。

  晚上在宾馆休息,看江西新闻得知,受环境与气候的影响,鄱阳湖水位下降加快,水域面积也随之缩减,将可能对江西农业、渔业生产,水域植被生长及候鸟越冬,甚至部分城市用水,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大自然把她的美无私地展示给人类,我们没有理由不爱护好她。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愧称“学生”
一次灵魂救赎的远行
登庐山
芋头烧扁豆·红炖小麻鸭
水墨高邮
高邮报副刊07登庐山 2019-09-23 2 2019年09月2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