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邮,提起民间传统美食“三垛方酥”,可谓家喻户晓。2011年,“三垛方酥”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家住高邮三垛镇的老手艺人邵鹤成为该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古稀之年的非遗传承人邵鹤,为了不让这门传统手艺在自己这一辈失传,积极动员儿子邵国春、孙子邵永晖,祖孙三代一起传承这门绝活。
每天早上8时左右,邵老像平常一样,将前一天自然发酵好的面团,兑上面粉,经过缱肥、捶叠、包馅、敷芝麻、烘烤等工序,制作出一只只令人垂涎欲滴的三垛大方酥。他说,“三垛方酥”制作技艺是自己十几岁时,在当年三垛食品厂做学徒时跟师傅学的。老人回忆道,当时为了学到师傅制作方酥的核心技术,白天自己在帮师傅们打下手时,细心观察每个制作环节、流程;晚上回到家里,就在灯下反复揣摩试验。最终,他不仅能独立做出口味醇正的“三垛方酥”,还勇于创新开辟市场经营方酥。由于他不断改进传统工艺,很快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出来的方酥比师父的更胜一筹。
为了让这门手艺延续下去,1988年,邵老的儿子邵国春也跟随父亲学起了这门传统手艺。“我不想让我父亲做方酥的手艺在我们这代人身上断掉,因为‘三垛方酥’不仅仅是一种美食,也是一种文化,我想把它一直延续下去。”他的儿子邵国春说。
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市场的冲击,“三垛方酥”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消沉”的状态。如何“坚守”这门传统手艺,为高邮人民留下“乡愁”?邵鹤邵国春父子俩陷入了思考。通过不断研究,父子俩决定将方酥皮、馅的配料比例进一步精细化, 同时在馅料中添加金桔和麻屑,使做出来的方酥更加香脆可口。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称赞三垛方酥:“嚼之声动十里人。”邵老的方酥妙就妙在它的“酥”和“脆”,却又老少皆宜。今年80岁的王奶奶,是他们店里的常客。“他家方酥又脆又酥,老年人也吃得动。”王奶奶笑着说。
为了让这门传统技艺适应时代的发展,1989年,邵国春将原先用于烘烤方酥的炉子换成了现在的电子炉,使烘烤出来的方酥比原来更卫生、更安全,也更受消费者的青睐。“我们的方酥主要销往扬州、高邮以及省内其他地方,我们每天做多少根据销量走,最多的时候能做上千个,这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以前方酥的日产量最多两百个。今天我儿子又去扬州看一个新设备——数控电炉,以后我们烘制方酥的时候就用电脑来控制它的温度和时间,我相信以后的方酥味道会越来越好。”邵国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市面上的美食品类不断涌现,比起这些美食,“三垛方酥”为人们保留更多的是那份“记忆”、那份“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