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暑假了,各种各样的夏令营招生广告多了起來:有组织亲近海水感受大海宽广胸怀的,有组织登山爬高体验吃苦精神的,有组织跨出国门观赏异域风光的,还有组织参观游览名牌高校激励志气的……组织者策划安排,家长亲自陪同,当然少不了大把大把地掏钞票。孩子们无须费啥心思,只要在百般呵护下跟着一路吃喝玩乐就是,除了受点累,能有多少感悟和收获就很难说了。
我也有过一次夏令营的生活。那是1956年的夏天,我们一群在南京六中读初二的同学早就商量着自己组织一次野营野炊活动。暑假到了,征得家长允许后,我们选定日子,借了两顶帐篷,各自带些锅碗盆勺,拎着米买了菜,一路欢笑着叽叽喳喳、叮叮当当地向东郊走去。无须大人陪同,也没有老师指导。
出了中山门,我们在水榭边上选定一块平整的地儿,支好帐篷、铺上草席,就算安营扎寨了。会做饭的同学忙着淘米洗菜,余下的负责提水拾柴。忙了一阵,我们就吃上了自己做的米饭,喝上了番茄鸡蛋汤,有滋有味的,还比家里的饭菜多一些烟火气。
那时的南京东郊景区游人不多,也不收费。我们吃过饭就把明孝陵、无梁殿、中山陵、音乐台、灵谷寺等挨个玩了个遍。我们在石象路上奔跑,在灵谷塔上远眺,在谭墓的皂角树下看小人书,在水榭的平台上学溜旱冰,还沿着山坡在野桑树上摘桑葚,顺着小溪翻石头找小螃蟹……我们还意外地瞧见一条小蛇,吓得我丢下手中的小棍落荒而逃。晚上,我们聚在一起唱歌、吹牛、说笑,还轮流站岗放哨防止有人偷袭(因为别处也有这样的学生夏令营)。我们还安排了一次夜行军,大家排着队,拿着手电筒走了一段夜路。虽说心里忐忑得像敲小鼓似的,可也不敢吱声,跟着队伍走。回到帐篷睡下,还真有点儿兴奋,毕竞练了胆子,体验了一把游击队员的生活。
一个星期太快了,日子过得真叫有趣,大家伙儿都觉得“疯”得不过瘾,有点儿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