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握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一堂好课往往起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纽带。问题是思维活动的抓手。因此,好的问题需要设计,有效问题设计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兴奋点和效果。
教学问题是教学目标的转换,有效问题设计围绕教学目标、重难点,能提纲挈领引导学生纵览全局,感悟全篇。“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设计立现师生教与学的“筋骨”,极好地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思考与探究。如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教师问题设计中,抓住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富有价值的问题在于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抓住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并提高到能够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二、把握语文课堂问题设计的尺度
要将虚的问题实化。听过不少青年教师的课,有时课堂出现沉闷的氛围,师生互动陷入低谷时,授课者往往归咎于农村生源质量不高。一次,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公开课,教者的意图很明显,强化诗歌的朗读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教者确实选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等,但实际效果始终不如人意。究其原因,问题出在如何将虚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实的教学措施上,“突出朗读”与“取得朗读教学的实效”是两回事。如何将诗歌教学中的“朗读”目标落到实处,笔者以为,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分步提出具体的朗读要求,如一要字正腔圆读,二要把准节奏读,三要体悟情感读。
要将碎的问题整化。教者在设计问题时,如果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出现前后知识断层,这是一种结构性硬伤;如果前后问题缺少思维深浅上的跨度,同样是一种结构性硬伤。一位老师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逐节逐句分析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整节课教学三小节内容,课堂很是充实,然而本节课在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方面,力道是很缺失的。学生的思维处于多轮次的机械重复中,缺少一种由点及面的发散的美,缺少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的生成的美。这位老师如果重点赏析一两处精美语句,然后由学生找寻和分析,教师指导和评点,学生的实际收获应该会多些。
要将粗的问题细化。记得有一次听一位新教师执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者提问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是什么时,学生或许是预习很到位,或许是参阅了资料,直接归纳出三个词:虚荣、自私、冷酷。教者欣然,一个教学环节结束。评课交流时,我提出此环节解读不细,落得不实。这三个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文中均有具体的体现。学生应该根据不同的情节,推导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再将各处的性格特征加以综合,形成对人物的整体评价。这是帮助学生解决“人物形象归纳”题型的基本思路。如果我们设计的问题相对粗糙,脱离文本,既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