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是个物质非常匮乏的年代。老百姓的主食几乎吃不到米面,只好用野菜、树叶、山芋藤、萝卜缨子等植物来充饥度日。能吃上大麦糁子粥或皮糠饼,就算不错的了。人们在饥荒、疾病的死亡线上挣扎,被饿死、得黄肿病死的人不计其数。在那种艰难困苦的惨景下,高邮当时的茶食店里尚能卖着一种面饼,自然显得十分稀罕与奢侈。所以,人们不约而同地管它叫“高级饼子”。
在我的记忆里,“高级饼子”也就如同烧饼一般大小,圆圆的像个月亮;有光面儿的,也有在其上面粘上些白砂糖的;吃到嘴里甜松绵软,回味悠长。那当儿,吃上它,无不感到是一种充饥解馋、十分难得的高级享受……然而,条件稍好一点的人掏几分钱去茶食店买个饼时,根本不会料到刚走出店门,就遭饥饿难耐又身无分文的穷汉如闪电般抢走,一气狼吞虎咽。有时,气不过的买饼人反应过来之后,眼疾手快地还能夺回那么一小块,且把抢饼的骂了个狗血喷头。行人见状,既痛恨,又同情,只好劝被抢者说:“算啦,算啦……”后来,夺饼之战仍不断上演。你猜谁赢了?竟然是抢手。他们抢到饼之后,霎时当着买饼人的面对饼吐上一口唾沫;饼主人见之,一阵恶心,无奈地重买或怏怏地走开……
几年之后,我读初中。虽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熬了过去,生活条件有所好转,但“高级饼子”仍居大雅之堂,且未更名换姓,时而成为馈赠亲友之礼品。我和沈建国同学常在上午一两节课之后,悄悄溜出校门,喜滋滋地买饼,边走边吃,谈笑风生……愉快地度过了那段有“高级饼子”陪伴的美好时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高级饼子”不见了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