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渡口
  □  吴寿瑛

  老家村子前面大约300米处有一条大河,叫南港河。是东西走向的,西边连着人字河,东边流入三阳河。三阳河在村子东边不远处,南北走向。在南港河流入三阳河的地方,形成了一个直角交汇的三岔口,在村子东南方向约莫一里路的地方。人们习惯就叫它三岔口。

  听老人们讲,旧社会兵荒马乱年代,这荒郊野外的三岔口虽有行人经过,但无人敢在这里摆渡。直到解放初期来了一对葛姓老人,在这里支簖取鱼兼营摆渡。

  据说这对老人老家是兴化西边乌巾荡的取鱼人,就在解放前攻打兴化城的时候,连家带口逃兵荒,撑着渔船来到东荡沟里安家。儿子媳妇替人家打短工,并租了几亩田种,就此安顿下来。东荡沟住地紧靠三阳河,向南约莫二三里路就是我们村子东南面的三岔口。老人是取鱼人,看中了这块地形是取鱼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支簖取鱼。在北岸背风向阳的圩埂下边搭起土坯茅草棚,过着守簖摆渡的生活。

  我小时候在村里上学,早上背着书包,走到中街上,经常听到一位带有浓重兴化口音的老人卖鱼的叫卖声。他在中街上刚停下来,便有三三两两的中年妇女围着鱼篓子询问鱼的价钱。老人说:“大鱼二升米一斤,小鱼一升米一斤。”不一会儿,老人的鱼篓子便空了。

  因为他们住的茅棚就在我们村里的田边,农忙时节男女劳力去那里干活,两位老人总是和大家热情地打招呼。劳动间隙休息时,男的总是到葛大爷那里抽上一袋烟,女的去做点针线活,顺便与葛奶奶聊聊家常。如遇上忘带工具或是什么的,就去那里找个替代的……村上的人和他们相处得挺好的。

  后来我去三垛上中学,往返学校要走十五里土路,需要半天时间,三岔河渡口是必经之路。我们是学校的住宿生,临近初冬周末的一个下午,有几个同学发起放学后回家,我也想家,就和他们一起往回走。临近傍晚,走着走着天阴沉了下来,东北风也渐渐地刮大了,沿途的同学都一个一个地到家了,最后只剩下我一个人来到渡口。这时天完全黑了,天上飘起了雪花,对面的茅屋只是一团黑影没有动静。我焦急而又无奈地大声喊着:“过河喔!”那声音嘶哑而带有哭腔。眼看天空雪花在增大,在焦急的等待中,看到屋里的灯亮了,又过了一会,听到老人的咳嗽声,他慢慢地划船过来。等我上船后,他说:“孩子,怎么这么晚才回来?”我上岸后谢过老人,就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赶。

  第二天中饭过后,我立即去学校,当走到渡口时,只见渡船两头系着两条粗粗的棕绳(因为棕绳耐水浸泡不容易烂掉),两边河岸边竖着两根粗木桩,那船两头的棕绳分别栓在两岸木桩上。老人对我说:“孩子,下次早晚回来就不用叫了,自己拖着绳子就可以渡河了。”我会心地笑着说:“谢谢爷爷,昨晚冒着风雪替我摆渡!”

  葛大爷摆渡船舱里总是放着一个破旧的瓷钵子,过河人随便丢几个钱在里面,他从不计较多少。

  一晃三年过去了,就在我快要毕业的初夏,我又一次回家途经渡口,发现葛大爷不在了,换了一个中年男子在这里看簖、摆渡。等我上了渡船,发现那男子双脚鞋子上面各钉了一块白布。

  再以后,三岔口的鱼簖没了,而那两头系着绳子的渡船仍在河上漂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身心健康
   第05版:专版
   第06版:公益广告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高邮茨菰
管涌
高邮寻“汪味”记
渡口
高级饼子
盆栽辣椒朝天红
高邮报副刊07渡口 2018-12-14 2 2018年12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