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人民法庭 司法三巡
开发区人民法庭坐落于城区北郊,管辖经济开发区、城南新区、车逻、卸甲和龙虬等乡镇园区。法庭辖区主要面向城乡结合地带,重要景区密布,社区人口密匝,重大企业密集,法庭受理案件往往具有爆发集中、冲突激烈、成因复杂、影响巨大等鲜明特点。
“2015、2016年连续两年的大年三十,开发区都发生了老板跑路、职工群访事件。”开发区人民法庭庭长徐智渊介绍,针对这一情况,他们立即放弃春节假期,全庭分工协同,介入纠纷处置,最终通过引导起诉、查封保全等司法手段协调化解了相关矛盾。从这类事件中,开发区人民法庭总结了一套经验,与其坐在法庭上被动地等案件、等求助、等麻烦,不如主动走出法庭巡回审判,巡回到矛盾多发区域,把纠纷化解在初始阶段,把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巡回到景区
2017年9月,扬州全市首个旅游巡回法庭在开发区法庭挂牌成立,在盂城驿、清水潭等景区设立4个巡回审判点。同时开通“节假日绿色通道”,明确旅游纠纷就地审理、当场调处审判原则,强化针对旅游活动的法治宣传,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和指导活动,规范旅游经营秩序,维护公平正义和诚实守信的旅游市场环境。
■巡回到社区
2017年以来,开发区人民法庭通过直接送达、以案说法、走访调研、慰问帮扶等形式,走进社区开展巡回审判活动150多场次。在审理开发区教育中心校与张某等人排除妨碍案件中,法官庭前勘验,审中协调,判后释明,先后九次深入社区,面对100多位社区群众讲事实,摆道理,谈案情,做工作,说服群众遵守裁决,确保相关工程顺利实施。
■巡回到厂区
针对开发区企业众多、矛盾集中的特点,开发区人民法庭定期巡回到重点企业提供风险评估和法律咨询服务。每年春节前,法庭与开发区党委联席会商,逐企走访,提前介入相关涉企纠纷的化解处置,解决涉企矛盾200多件。同时注重发挥典型案例的指导作用,2016年,丁某诉京沪高速案被最高法院公报登载,2017年,该案例还被省高院评为特等奖。
高新区人民法庭 司法三进
高新区人民法庭前身为送桥法庭,今年1月刚刚迁址更名,法庭新址位于高新区,管辖湖西片乡镇园区。法庭辖区内有江苏省唯一的回族乡,产业特色鲜明,中小企业林立,市场交易活跃,各类融资买卖纠纷频发。
“高新区发展很快,法庭工作的机遇和挑战并存。”高新区人民法庭庭长姚剑说,高新区人民法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积极响应辖区的法治要求,把法律送进企业,送进回乡,送进农户。
■送法进企业
打官司有用吗?近年来,高新区法庭每年通过诉讼为企业追回的货款都超过一亿元。办好案件,切实维护企业每个案件中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主动帮助企业排查经营中的风险,分析新形势新发展给企业带来的问题。举办百人以上的法律讲座两次,行业和商会座谈会六次,走访企业四十五次。同时,联合高新区经发局,为企业遇到的困难共同会诊,为企业发展提供法律和行政的双引擎动力。
■送法进回乡
菱塘回族乡有八个民族,相关纠纷易于涉及民族、宗教等敏感因素,化解难度极大,但2015年至今,法庭只审理过两件涉少数民族案件,这样的奇迹是怎样发生的?这其中,送法进回乡功不可没。法庭定期联络当地清真寺管委会,针对民俗实际,讲解司法流程,针对具体纠纷,充分考虑民族宗教因素,妥善提出司法解决方案,同时邀请当地权威人士参与矛盾化解。
■送法进农户
怎样将法律送进农户家里,法庭认为送达环节有文章可做。从2016年开始,法庭推行司法辅助工作集中实施,实行网格化管理,选派法官助理和法警,邀请村治保主任协助,专司送达、保全等辅助事务,同时将登门送达,入户查访和面对面普法结合起来。这一工作机制得到上级法院充分认可,被最高法院信息刊物采用刊发。
界首人民法庭 司法三通
界首人民法庭坐落界首镇,管辖高邮北片临泽、界首、周山等乡镇。与其他乡镇相比,界首法庭辖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外出打工以及由此引发的家庭、婚姻、劳资纠纷较多,一些当事人思维保守,观念固执,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相关矛盾纠纷地域性特征明显。
“我们经常遇到极度贫困的当事人,他们以及他们的家庭经不起任何风吹雨打,一旦发生意外,司法救济就是维持生存的最大希望。”界首人民法庭庭长薛东兵介绍,近年来,法庭为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构建司法三通工作机制,目的就是想保住他们的希望,维护地方的稳定。
■沟通党委政府
法庭高度重视与乡镇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主动通报辖区纠纷动态,积极争取支持协同,同步实施重大矛盾化解措施。2017年,因为一个鱼塘承包人提出高额补偿要求,连镇高铁界首段施工受阻,相关纠纷诉至法庭后,依靠界首党委政府的全程参加、全力支持、全方位配合,最终在工程期限的最后一刻促成双方协商一致。
■互通基层组织
长期以来,法庭致力于打造完善“庭、所、村、企”四位一体纠纷化解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方职能优势,形成化解合力。针对农民工欠薪信访问题,法庭多次参加联席会议,提出司法救济方案,引导信访群众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多方联动建立讨薪快车道,成功化解12起群体性信访讨薪事件。针对农村婚姻纠纷多发现状,法庭与妇联共同开展“法护家园”系列活动,指导、培训民调组织18场次,组织模拟法庭、庭审观摩活动4次。
■联通贫困家庭
针对涉诉贫困群众,专门建立了司法联通扶助工作机制,2017年,共有34位当事人直接获益。查某家是全市411户最贫困家庭之一,妻子重残,孩子年幼,家徒四壁,他本人又在一起劳务意外中高位截瘫。法庭三次登门为其办理立案起诉手续,全部免除诉讼费用,五次召集专题协调,最大限度为其争取到40万元赔偿并督促执行到位,又帮助他通过保险获得33万元理赔款,案件审结后再次上门慰问。法庭专门针对涉诉贫困群众建立了司法扶助工作机制。
三垛人民法庭 司法三延
三垛人民法庭位于三垛镇,管辖高邮东片三垛、甘垛、汤庄等乡镇。法庭辖区区域广阔,种植、养殖以及饲料等涉农产业发达,引发纠纷数量多,矛盾激烈,是影响基层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垛人民法庭庭长董文彬告诉记者,三垛法庭案件数量连续三年超过1200件,人均办案达到426件,其中法庭最重视与三农工作相关涉诉纠纷的化解处置,在审理这些案件过程中,他们发现法律不能仅仅局限在法庭内,不能仅仅停留在裁判文书上,必须竭尽全力将法治的触角向农业延伸,向农村延伸,向农民延伸。
■向农业延伸
法庭辖区的支柱产业之一是罗氏沼虾养殖,2016年以来,虾饲料的“赊销”交易引发大量纠纷,相关企业陷入生存危机。法庭干警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们进企业,下虾塘,写调研报告,发司法建议,他们逐户进行风险提示,登门开展多元化解,严格组织司法裁判,终于“赊销”经营方式更加规范,养殖户的诉求更加理性,相关矛盾纠纷逐年下降。
■向农村延伸
2016年7月7日晚,一家农村超市的老板突然跑路,上百号愤怒的人们集聚在超市门前,甚至想冲进超市讨个说法;2017年5月,一场农村集市火灾引发一起信访矛盾,信访人情绪激动,扬言采取极端举动。这样的事情很多,法庭总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除了安抚情绪,维护秩序,还要引导起诉,组织调解,最终将冲突拉回到法治的轨道上来。
■向农民延伸
与农民讲法律,不能搞“高大上”,必须多接地气,多讲案例,多说俗话。法庭为此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比如微信联络,优先使用微信传达案件涉法涉诉信息,方便当事人,提高工作效率,也易于让人接受。再比如要素裁判,对农村纠纷,提炼整理出需要农民关注的要素信息,设计表格样式发给当事人逐项填写,帮助农民更加直观简便地参与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