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而多年来,我们也一直倡导学生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阅读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正因如此,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增加了一句话: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感悟”一词就成为教师在指导阅读文本时经常提到的字眼。
“感悟”,顾名思义,就是有感有悟,先感后悟。阅读的感悟则是对生命高度的提升。悟,是在整体把握文章的理解、评价、读写结合的拓展、思想认识的同构等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活动,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产生新认识。而纵观现在的课堂,对“感悟”的呈现却出现很大的误区。浮于表面上的“感悟”左右了我们教学中个性的发挥,或者是屏蔽了阅读教学中最真实的东西,使我们被一些虚假的光环所迷惑或欺骗。笔者认为教师在指导阅读时存在以下“感悟”误区。
误区一,仓促感悟,学生阅读时间不足急于感悟,错把感悟当理解
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者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留很少的时间给学生阅读后,急于提问,读了这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于是,学生或支支吾吾,不知所云;或找出课文中的几个句子,读一读,应付了事……学生之所以无从感悟,究其原因是缺乏阅读和思考的时间。“感悟”不等同于字面理解,阅读中的“理解”是个体凭借语言文字逐步认识事物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理解的本质是逻辑思维,它可以通过抽象概括,用语言描述,因而教师常常通过外在的分析、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可想而知,给足时间让学生去“悟”是必不可少的。阅读教学必须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来感悟课文,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分析或者少数几个优秀学生的感悟来代替每一个学生的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不断揣摩、推敲和品味语言文字,他们才会对课文有深刻的独特的感悟。
误区二,局部感悟,学生对文本没有深入了解,缺乏整体的局部感悟
“整体—部分—整体”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文章,首先要着眼整体,立足于全局,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如果缺乏整体意识,劈头就是架空分析,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益。
我们都知道,对课文的阅读感悟首先应是整体的领悟,脱离了课文的整体,对课文的理解肯定是肤浅的,甚至是偏颇的。教师导入课文后,先要求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一段话读读议议,再找出其中最精彩的几句谈感受。粗粗一看并无不妥之处,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可细细琢磨,不难发现这样仅靠几个句子让学生感悟,使句子脱离了课文这一大语言背景,即使谈到的一些感受也是不“走心”的,实际上是剥夺学生整体感悟课文的权利,为了“感悟”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提倡整体感知、整体把握,要求我们从汉语文的特点出发,将文章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握文章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联系,不能脱离文章整体就句子学句子,就段落学段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感悟课文时,要结合课文的背景,让学生去品味文章语言的精妙,感受字里行间流淌的情感,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与困惑。除此,在局部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回归整体,进行综合归纳,结合阅读所得,领悟写作主旨,这才是对写作意图的感知,是从感性到理性深层次的感知,这样对文章的感知才是圆满的、完整的。
误区三,媒体感悟,滥用现代技术忽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脱离文本的功用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并逐渐进入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但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形成,现代教育技术只是学生认知的工具、学习阅读的拐杖,课堂教学中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自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一堂课仅40分钟,如果使用电教手段过多、时间过长,必定会挤占学生阅读的时间,冲淡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影响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使用电教媒体应适量、适度,切忌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作为教者我们要走出媒体感悟,切不可过分依赖现代化手段,以“视”代“读”,以“观”代“品”,放弃对语言文字的品味。
其实在重视学生阅读感悟方面,我们还有很多的“误区”。如,苍白的感悟,让文本失去应有的价值内涵,片面强调个性化感悟,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忽视语文功能的偏颇“感悟”,以为“感悟”就是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情感的感受与领悟。忽视相关的经验积累,强迫学生感悟。综上所述,“感悟”已不是一个生僻的词。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空间。从阅读过程来说,不管是吸收信息、认识世界,还是提升情感、获得审美的体验,都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内化过程,也就是感悟过程。离开了感悟,学生不可能对文章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也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有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学生的感悟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真”感悟,走出“伪”感悟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