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有幸参加了 “徐德兰、李吉银名师工作室”活动,听市实验小学潘佳佳老师上《欢乐的泼水节》。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在小学高年级,很少有机会聆听低年级老师的语文课,潘老师可谓是让我大开眼界。以下谈谈我听课后的一点感受和体会。
一、机智采用多种手段,巧妙突破课文重点
第二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泼水的欢乐场面。潘老师为了突出文章的重点,让学生真正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到泼水时的欢乐,恰当地利用起书中的插图,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说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交流汇报,让学生充分地表达后再读读作者是怎么描写的。这样就将课文内容与插图很好地融合起来,学生在自己脑中形成了更具体、更生动的画面。这种教学设计,学生就比较容易想象得到傣族人民泼水时的快乐心情。潘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人们泼水的方式,即表示动作的词,先是让学生通过看图,理解“灌”“泼”,然后让学生边演边读,学生或“灌”或“泼”,课堂上一下子就活泼起来。自读,指名读完后,让学生一起加动作读一读,学生很欢乐。从看图想象泼水节的欢乐到亲身感受其欢乐,顺利突破了重点。
二、灵活地进行句式训练,轻易化解课文难点
这一课的难点是体会“泼水意味着吉祥如意和幸福”。单单读书上的这句话,二年级的小朋友很难体会到泼水的意义,也就不理解这样一句话。我个人认为,如果潘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能在课上设计这样的句式:“我想把清水泼在老人身上,祝 ( );我想把清水泼在孩子身上,祝( );我想把清水泼在( )身上,祝(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句式训练,学生在小组内练说时就能从中感受到祝福的快乐,在多次听说中就能体会文本语言,同时这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巧妙地化解了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在学习结束后,潘老师让学生试背第二自然段,试背后出示了四组词串,让学生拍手练读。我想潘老师这一设计的目的是深化当堂所学内容,在轻快的读词中再次感受泼水节的快乐。
当然,课无完课,我们都应在不断学习、磨练中,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