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组织小组活动:盒子里有 3 个黄球、 3 个白球。每次摸出 1 个,摸之前先猜猜你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 每次你都猜对了么 ?
活动结束时,老师询问:有没有每次都猜对的同学 ?( 全班只有 2 人举手。 )
师:为什么我们那么多的同学都没有猜对呢 ?
( 此时,两个猜对的同学急于向大家介绍方法。 )
生 1:黄球和白球摸在手里的感觉不一样 !
师:( 饶有兴趣地 ) 真的吗 ? 让我们见识一下 !
生 1:( 摸出一球,没看前猜测 ) 黄色 ! ( 拿出后是白色,生 1 低头坐了下去。 )
师:怎么不试了 ?
生 1:没有信心了。
师:怎么就没有信心了 ?
生 1:摸在手里分辨不出来。
生 2:我发现了,如果第一次摸出来的是黄球,第二次就猜是白球,是交错出现的。
师:你刚才就是这样猜的,结果都对了吗 ?
生 2 连连点头。
师 ( 半信半疑地 ):还有这个规律 ? 摸 1 个 !
( 生 2 摸出 1 个白球,放回。 )
生 2:第二次一定是黄球。
( 第二次生 2 果真摸出一个黄球。 )
师:看来,下次……
生 2:第三次该是白球了 !
( 第三次生 2 摸出个黄球。 )
师:这个规律还成立么 ?
学生们直摇头。
师:通过刚才的摸球游戏,你发现了什么 ?
生:盒子里又有黄球又有白球,摸出一个球,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这个案例安排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体会不确定性,即事先无法确定实验的结果。我们看到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不确定性的认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总是希望找到“确定”的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凭手感判断结果,有的学生把球放在固定的地方从而“破坏”随机,有趣的是还有的学生通过几个数据的黄白相间规律就去推断整体是这样的。学生出现这些想法是正常的,逐渐消除学生存在的误解正是教学的目标之一。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教师不要过早地肯定或否定,而是要学会等待,舍得花时间让孩子再次摸一摸来验证。通过再次实验,孩子认识到摸出的球的颜色是不确定的,这种自我否定远比教师的否定要印象深刻。
我们每个从教者都应该认识到:等待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理解,也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长和成熟是个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这个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我们要尊重这个差异。因此,我们教师要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