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写作教学中,教育者需要给予小学生的不仅仅是表达方法和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敏化心灵,引导他们关注自身内在心灵,学会用心去感悟、体验广阔世界的现实存在,并将这种感悟与体验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和呈现出来,从而破解他们“无话可说”“无话可写”的难题。
一、培养小学生内心敏感性
为什么小学生觉得没话可写?是因为他们触摸世界、感受世界的能力比较低,既不知道应该和谁对话,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对话,心灵敏感度差,想象力也就随之贫乏。为此,语文教育者应先让学生懂得如何敞开心扉,和一切事物进行对话,可以是一棵小树,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星星,也可以是月亮……这种心灵对话时间长了,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越来越丰富,话也就越写越多。从实践来看这种方法效果良好,学生从刚开始面对布娃娃、花等常见物品,进行类似“今天考试成绩很差,爸爸妈妈会不会批评我”“老师夸奖我题做得又快又好,我很高兴”的简单倾诉,逐渐开始围绕某个事件开展具体而详细的对话,形成文字就是一篇优秀的作文。
如某个小学生写的“我与圆珠笔的对话”,其中有很精彩的一部分:
一回到家,我就气愤地对圆珠笔说:“你今天太可气了!”
圆珠笔一脸迷茫的样子,问我:“我怎么了呀?”
我大声地说:“今天本来我能很快就写完老师在课堂上留的问答题,可是……”
圆珠笔很无辜地说:“我做错什么了吗?”
我被它气坏了:“你没做错?!要不是你关键时候不出水了,我怎么会写不完呀,还被老师狠狠批评了!”
听到这里,圆珠笔也生起气来:“这不能怪我呀,我昨天就提醒你了,可是你没有理会我!哼!”
我顿时迷惑了:“你什么时候提醒我了?”
“昨天你写字的时候,颜色就断断续续的,那就是我在提醒你呀!”
我猛然想起昨天写作业的时候,的确笔不太顺畅,原来它真的是提醒过我呀,怪我太大意了!
这是一件大多数孩子都经历过的小事,也是容易被他们忽略的小事,然而通过心灵对话的训练,学生却在小事中窥探到了一道精彩的风景,成就了一篇优秀作文。
二、参与辩论,提升思考力
只有用心灵去思考、创作而来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思考力”不足,看似是小学生写作无法逾越的障碍,但是思考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锻炼与训练逐渐形成和提高的。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学生开始一些辩论活动,来提高小学生的思考力。如针对“老师该不该拖堂?”“周末需要不需要补课?”“当班干部到底好不好?”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既然是辩论,势必会激发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他们就会主动调动起自己的思维,用心去想,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横向或者纵向地去思考、探索,并尝试用合适的语言进行表达。当辩论进入到你有来言我有去语的状态时,说明学生的思考能力在广度与深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拓展。
就如同侦破案件必须要学会推理一样,写作同样也会将推理运用其中,推理的运用也是锻炼小学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径。班里总是难免有的同学作业本或者书找不到了,去哪儿了呢?引导学生去经过推理将原因找出来;校园里的花草被践踏得不成样子,谁干的?推理是否会出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让小学生通过推理过程进行了思考力训练,也给他们的写作提供了非常生动的素材。
三、勤于记录,点滴于心
小学生并不擅长捕捉某件事情或者某个事物带给他们的心灵感悟,就是在写作中经常被提到的“灵感”,所以需要教育者引导他们将自己所想勤于记录,点滴于心,这样才能够在他们想写的时候文思泉涌。鼓励小学生写“每日笔记”,将自己平时所看、所做、所想的事情记录下来,哪怕只是简短的几句话,只要是能够反映一个观点、描写一种心情或者讲述一个故事,都可以成为小学生日积月累的素材宝典,让他们在写作中不会再因为写什么而烦恼。如在六年级的习作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一件“童年趣事”。这个看似简单的题目写起来却没那么容易,必须要突出“趣”字。那么什么才是有趣的?有趣到什么程度才会吸引人?这就非常考量学生日常搜集素材的能力。储备丰富的学生只需要从自己的“宝典”中信手捻来就可以,但储备贫瘠的学生,就又要面对“无话可写”的困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