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春意盎然、鲜花盛开的季节,离开母校临泽中学50年的1967届高中毕业生日前相聚在一起啦!这是等待了半个世纪的相聚!
1966年春夏之交,文革风暴席卷全国。临泽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班的学生,不能按序时进度完成学业,也就更谈不上拍毕业照、举行毕业典礼了。一个班几十名同学,由此一别母校50年,星散大江南北。
离别50年后的今天,师生相会,场景动人。
杨怀、邱桂芬两人相见,热泪盈眶……
临泽中学1967届高中毕业班,“颠覆”了人们的普遍思维:一般人认为进入高中阶段,男生学习成绩和能力呈上升趋势,女生开始不及男生。然而,这个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和班主席都是女生,她们是沈学玲和徐礼霞。
杨怀,高邮城上的女生。她说,1964年考取临泽中学高中,从高邮到临泽中学报到时,就见到一个个子不很高,但是十分活跃的女生,她就是后来的班主席徐礼霞。
吴家玉,当年班上的文娱委员。她介绍说,团支部书记沈学玲很有文采。沈学玲接过话茬:“仅仅是喜欢看文学作品而已。”
这一届高中生实实在在地算,在临泽中学仅仅就读两年。但是沈学玲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的日子里,借阅了学校图书室的许多书籍。《家》《春》《秋》《林海雪原》《野火春风斗古城》《林家铺子》《骆驼祥子》《红岩》等等,她都阅读了。
沈学玲说,他们这个班40多名同学,无论男生、女生学习能力都很强,而且几乎都有一技之长,吹拉弹唱、美术、体育都不差。副班主席柏基银当年在校创下的男子田径五项全能的成绩,许多年无人企及。
吴家玉回忆说,他们在校期间,以一班之力,排演了一台以“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为主题的歌舞剧,演出效果轰动临泽四方八野。
他们班的许多同学,正是基于一技之长,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体育委员陈世龙,离开母校后下放到当时的周巷公社。他文笔好,对器乐也精通。在农村劳动之余,创作文艺作品,被省级专业报刊录用,遂被调到高邮镇担任“小红花”宣传队的辅导员。与陈世龙同样具有文艺才华的邱桂芬,也成为“小红花”宣传队的辅导员。后来他们都成为人民教师,陈世龙退休前担任实验小学副校长。
文娱委员吴家玉,1968年11月下放到周巷公社张平大队。在排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中扮演沙奶奶。后来,一些学校需要文艺人才,吴家玉先后在临泽夏家小学、仲庄中学工作。1976年上半年,他被借调临泽小学指导排演《园丁之歌》,而后考取高邮师范学校。毕业后,他回到母校临泽中学担任数学教师。
有美术专长的殷作安,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上世纪80年代初,省里筹建环保局,他认为这是个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部门,遂推辞掉了其他部门单位的邀请。殷作安说,他进环保局时,全单位只有30多人,现在已是3000多人的一个厅级单位。
殷作安担任过《环境导报》主编,创作过以环境为主题的《生态人间》百幅系列现代中国画,获得过一些大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当今活跃在高邮画坛上的一批实力派人物,或多或少都与他有着千丝万缕的师生之缘。
与殷作安一样做过农民、工人、教师、记者,人生经历丰富的还有房先祥。他是“工农兵大学生”:先下放、后当兵、再做工人、又去考大学。他说,1978年考取大学时,就像“范进中举”。那时,房先祥是苏北油田地质勘探队的一名工人。在工友们的鼓动下,他没有请假复习功课而是坚持每天上班,高考成绩达线。可能是填报志愿有误,未能录取。于是第二年认真对待,成绩再次达到录取分数线。一起参加体检的考生,个个年轻有为,这让他深感自己是被耽误的一代人中的幸运人。后来,他成为临泽中学副校长。
他们那代人考大学难,上中学也不易。朱玉萍,1963年初中毕业,考试成绩全年级第一,因为家庭成份是“地主”,无缘录取。由于年龄小、个头小,找不到工作,所以又转其他学校再读一年初三。临到再次填写报考志愿时,在家庭成份一栏又写:“地主”。她的同学金菊见状说:“你就因为是地主之女才没有被录取,现在再写‘地主’,还是不会被录取。”
朱玉萍说:“我当时一脸茫然。而金菊快人快语地说,你爷爷是地主,你爸爸是学校老师,你的成份应该填写‘职员’”。于是,金菊撕掉朱玉萍已填写好的表格,又去老师那里为她要了份新表格。朱玉萍终于以“职员”子女的身份,考取了临泽中学高中。朱玉萍后来也一直从事教育工作。
榜上无名,未必脚下无路。周玉龙,当年的化学课代表,虽未能进高校,但在营南中学担任化学教师,从教40年,学生的化学成绩都比较好。
李仁湘,回到临泽公社泰山大队(农机站)务农,成为全班唯一的成功企业家;张明安走上了领导岗位……半个世纪的历程,每个人都留下了一串长长而坚实的脚印。
这次聚会邀请到了当年的班主任、化学老师徐攀龙,语文老师马盘金,物理老师朱光甲。多年师生成兄弟,大家一起回忆校园生活。马盘金老师说,这虽然是一次跨世纪的聚会,但是40多名学生的名字却一直无法忘怀。这是因为,当年的师生与政治运动联系在一起,与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与体育运动、文化娱乐活动联系在一起。他们虽然失去了继续完成学业和报考高校的机遇,但又是值得庆幸和最值得祝福的一代。
是啊, 1967届高中毕业生,许多人与共和国“同龄”,他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紧密相连,他们的身份曾是“老三届”“红卫兵”“知青”“工人”……李诗彦说:“我为我们是老三届而骄傲、而自豪。”沈学玲饱含深情地说:“同学们,伸出我们的双手,为我们自己鼓一次掌!”
学生时代喜爱古典诗词的张慰,即兴创作《水调歌头·同学聚会》。这首诗的末句“但愿人长寿,活水永奔流”代表了大家的共同心声。
相聚是短暂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情感是永恒的。分别时,同学们互相祝福,希望有生之年多多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