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副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别样的高考
  □  孙三昌

  1977年,中国在经历了11年的高考制度冰冻期后开始复苏,其招生政策改变了以往学习成绩好与差无关紧要,关键是成分要好,工人、贫下中农家的孩子才有资格上大学,其次家中要有亲戚当干部,才能帮你向上推荐的模式,通过考试选拔人材。这让所有的人都获得了平等竞争的权利。特别是那些有“成分”问题的考生兴奋得跳了起来,期盼着这一政策的落实。由于外公的成分是“地主”,我招飞、当兵、上学、招工都被拒之门外。尽管以往也有“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政策,但实施起来就是点缀而已。所以我对国家这个政策能否具体实施而心有余悸,加上离开学校已经10多年了,考大学的资料一无所有,参加高考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但是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加上爱人的说教:或许新招生政策真正落实到位,你去试一试,考上最好,考不上也不吃亏。我便半信半疑地报了名,选择了走高考这条路。

  由于是冰冻期后的第一次高考,报名的人数特别多,报考的对象是1966年到1977年所有高初中毕业生,有军人、工人、农民、知识青年。监于参考人数太多,所有考生都必须参加预考,以取得高考资格。这个资格是相当难以取得的,因为当时的录取比例29:1,是历年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凭着11年前在校学习的扎实基础,在没有任何辅导资料、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我顺利地通过了预考。

  当年高考时间是在冬天,考场设在县城中学里。考试那天,我爱人和女儿陪我上了县城,目送着我进了考场,给了我鼓舞,提供了我顺利答题的正能量。记得当时我坐在考场的第一个位置上,用的是一支蓝水钢笔,认真答题,检查一遍,也就交了卷。江苏考试的科目是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合卷。题目已经大多数记不清了,但作文题目《苦战》,至今还记得,内容写了农村一年中最忙碌、最辛苦的夏收夏种;数学题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当然是十分容易的,但是对当时丢开书本多年的我们来说,大部分题目还是生疏的。我清楚地记得压轴题一道有关极值的问题,很大一部分考生都解答不出来。考试结束后想知道正确答案都很难,特别是政治、语文中有的题目答案老师也拿不准。不像现在高考一结束,报纸上、网上就提供了试卷与答案。考生对一下,自己也能估算出自己的考分。特别是生活条件方面,我的高考可比现在艰苦多了。记得中午在饭店吃一碗面条,下午又在考场上继续战斗。而现在孩子的高考伙食既讲营养,又色、香、味俱全。同时现在社会各界都很关注高考,考场周围的车辆都必须绕道而行,送考的人数比考生还要多。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幸福了。

  顺利通过考试,我接到了过线通知,接着就是体检,填报志愿。当时的情况不像现在,填报志愿除了有厚厚的“攻略”可供咨询,还有老师的具体指导,家人、朋友的参考意见。由于不清楚自己的高考成绩,加上既结过婚,又有小孩,根本就不敢填报比较好的院校,所有志愿都是别人不愿意填报的师范类院校。殊不知与我想法相同的考生很多,因此很大一批人都涌到这类院校,反倒造成录取分数较高。1978年2月中旬的一天上午,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封《录取通知书》。打开一看,我被录取到高邮师范数理专业学习。当时喜悦的泪水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不由自主地落下,感到自己一步登了天。

  3月初,我如期来到高邮师范报到。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感慨万千。班上的新同学有百分之六十是老三届毕业生,结过婚的占百分之三十多。兄弟同班,师生同室,在历史上从未有过,成为录取考生中的一大亮点。同学们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都很勤奋,暗暗使劲,争取学习更多的知识,毕业后去适应中学的教学工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名城印象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副刊
   第08版:专版
齐鲁青未了
追思·寻根·团聚
别样的高考
陡岭行
坝·坝头
高邮报副刊07别样的高考 2017-04-14 2 2017年04月1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