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宗族未凋零,奕奕犹存旧巷名。
独羡小爷真淡泊,临河闲读南华经。
晚餐后9时许,开始为家人题字。
为京育书: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有酒学仙,无酒学佛。
这是清代学者钱大昕的语录。
为立和书:
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不怨飘瓦。
语出《庄子·达生》:“复仇者不折镆干,虽有忮心者不怨飘瓦,是以天下平均。”
为立平书:
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汪曾祺的大外甥赵京育先生,时任高邮师范学校教导副主任,他在现场指挥。这天来的亲友相当多,他的堂兄弟、堂姐妹,表兄弟、表姐妹都来了,像过节一样。汪曾祺手不释笔地写。
题赠陈权:四时佳兴与人同。
题赠赵成立: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题赠姜玉林:书法二王。
汪曾祺下笔之前先看对象,再思内容,方才动笔。写多了,颇为费神,脸上露出乏色。赵京育其时不会抽烟,一摸口袋,有两包“熊猫”,是朋友送的,他将两包烟往桌上一放:大舅舅,请抽烟!汪曾祺见到香烟,眼睛一亮,困乏全无,赵京育赶忙敬上一支,汪曾祺又来神了,继续写。
题赠李义松:行人履义,寿柏苍松。
为余立国书:求实。
为赵定国书:厚积薄发。
此时已经是10月3日凌晨12时许,赵京育说:让大舅舅休息吧。
我到家已是1时许。
10月3日晨,汪曾祺夫妇于实验菜馆用早餐,老板张宝年特制几种点心,皮薄、馅心鲜美,干丝也是特制的,现做的大豆腐干,切成细丝,生姜丝细得可以穿过针孔,再加上虾米、肉丝等。汪曾祺夫妇很是赞赏,这才是他小时候高邮的味道。
9时,于第一招待所会见旅居台湾的高邮同胞朱奎元先生。
朱奎元1905年生,长汪曾祺5岁,高邮城区人,后举家迁至菱塘桥开药店,是高邮中学一九三二届校友,同济大学机械系毕业,曾在昆明高等工业专科学校实习工厂负责。其时,汪曾祺正在西南联大读书,有时帮助朱奎元处理文务,朱奎元也想学写文章。朱奎元母亲人称朱大老太,住菱塘桥。汪曾祺的生活费用因日本侵略,交通阻隔,其父无法寄达,朱、汪两家协议,朱奎元在昆明付款给汪曾祺,汪曾祺父汪谈如在高邮付款给朱大老太,双方都免得邮寄了。汪曾祺与朱奎元还有老乡任振邦(高邮临泽人)有机会常在一起叙叙乡情,不见面时便写信。汪曾祺在昆明写过几十封信给朱奎元,分别后,朱奎元一直珍藏着。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带着汪曾祺的信从昆明到蚌埠,到重庆,1949年到了台湾还一直珍藏着,可见对汪曾祺的尊重和文才的敬佩。1985年10月,汪曾祺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香港,朱奎元从报纸上得到消息,特地从台湾赶到香港,老朋友四十多年不见面了,分外亲热。朱奎元在台湾经商,经济方面不错,其时大陆的电器“三大件”(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还凭票供应,朱奎元要送汪曾祺“三大件”,可以在北京提货,汪曾祺婉谢了。这是朱奎元同我亲口讲的,汪曾祺却从未提过。二人嘘寒问暖,短暂相见后就告别了,因当晚朱奎元要宴请汪曾祺夫妇。
9时许去张轩林场。林场负责人周荣华、卞、王三位热情接待。林场面积近4000亩,隔垛3000亩,河沟800多亩,种了大量的池杉,15年后成材,还有大量树苗,养鱼、养牛、养羊,培植黑白木耳、宝塔菜等。施松卿从工人手上接过刚从盆里挖出来的银耳,放在手上赏玩,像是一朵洁白、纯洁的花。林场有工人25人,另有20个承包户,林场每年有收入两三万元。雨后,空气异常新鲜,苍翠的池杉树林特别养目,树上众鸟啁啾,真是鸟鸣林更幽,使人有出世之感。汪曾祺对几位负责人说:在这里工作的人要甘于寂寞,但环境清新幽美,也会使人长寿。在林场办公室汪曾祺用钢笔书写:
十年树木非容易 得与儿孙留荫凉
12时许回邮城,由亲戚宴请汪曾祺夫妇。
下午3时回母校高邮中学,题写诗一首:
红亭紫竹觅遗踪,此是当年赞化宫。
绛帐风流今胜昔,一堂济济坐春风。
母校留念
三五年老学生汪曾祺返校书
又写一幅:
功参赞化 树木树人
母校饰壁 汪曾祺
离开母校后,参观文游台。汪曾祺认为文游台修复得不错,比1981年来时好多了。他反对搞古代人塑像,几乎众像一面,没有什么意义。赋诗一首:
年年都上文游台,忆昔春游心尚孩。
台下柳烟经甲子,此翁筋力未全衰。
晚6时半,朱奎元宴请汪曾祺夫妇于北海大酒店。席间谈到在昆明的往事。汪曾祺写给朱奎元的信,朱奎元一直保存着。他从昆明到了贵州的桐梓,当时他们的毕业于中央大学数学系的老师顾调笙(锡镛)在桐梓一中任校长,其妻李湘是他们的同学,也在那里。朱奎元想学炼钢,顾老师、李湘夫妇专腾了一间房让朱奎元住了三个月,且毫不厌烦。汪曾祺写信给朱奎元,要他尽快离开那里,他方离开。二人都很怀念顾老师。朱奎元说:年纪大了,不是想怎么赚钱,而是想怎么用钱了。想在母校设立顾锡镛先生奖学金,奖励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汪曾祺表示赞同。朱奎元对汪曾祺说:我从桐梓到了上海,又到了蚌埠、重庆,直到台湾,你给我的信我至今犹在。有时翻出来看看,青年时的友情交往又出现在眼前。
汪曾祺的亲姐巧纹从镇江来高邮会面。
10月4日,于高邮饭店吃早茶。
参观魁星阁,见到“高邮军城砖”很高兴。高邮在南宋时建城,当时叫“高邮军”,这是历史的见证。在魁星阁楼上邂逅中学同学陈占元,是高邮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二人合影留念。
参观盂城驿,汪曾祺说:这比魁星阁重要。
参观高邮棉纺厂。1986年10月28日,汪曾祺赴上海参加“中国当代文学国际讨论会”前,抽空回高邮一天,上午到棉纺厂参加棉纺工人与音乐家于淑珍、德德玛、刘明源、许讲德、丁雅贤等的联欢会。此次来,为该厂书写厂牌及厂训“团结求实,勤俭创新。”
下午2时50分,于市委党校礼堂作报告,题为《文学的要素与结构》,由我主持。听讲者有八十多岁的耆老,有十多岁的文学少年,济济一堂,如沐春风。台上放一块黑板,他一边讲,一边板书。报告近两小时。最后我说:汪老乡情浓似酒,深深地爱着高邮这片热土,这是高邮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香港的一位作家读了汪老的《大淖记事》后,要到高邮来看大淖。汪老说,不能看,犹如看我一样。这时我面朝汪老:不对,对于汪老,我们越看越爱看,越耐看!人不是因为美丽方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汪老亦真亦善亦美,可敬可亲可爱!我讲到这里时,汪老对我打拱作揖:地上没有缝,地上有缝 我就拱下去了!会场报以热烈的掌声(详见《扬州日报》2002年9月5日)。
晚,市委宣传部、统战部宴请汪曾祺夫妇。
10月5日上午八时,市政协刘宜炤、郑履成请汪曾祺夫妇用早点于北海大酒店。1981年,汪曾祺回乡,郑履成曾经陪他去过几个地方。时间过得快,一刹那十年了,汪曾祺的身体硬朗,刘、郑二位为之高兴。
去市政协会议室题写:致高邮市政协
万家井蛙,十里垂杨。有耆旧菁英,促膝华堂。茗碗谈笑间,看政通人和,物阜民康。
此幅字是用六尺宣写的,汪曾祺很少写这么大的字。
时任高邮政协办公室主任的杨杰几天来一直跟着服务,汪曾祺夫妇很是感激,特地书写了一首歌行体的诗以赠:
苏州嘉鱼号塘鳢,苏人言之颜色喜。
塘鳢果是何物耶?却是高邮虎头鲨。
凶鱼高邮视之贱,杂鱼焉可登席面!
虎头鲨味固自佳,嫩比河鲀鲜比虾。
最是清汤烹活火,胡椒滴醋紫姜芽。
酒足饭饱真口福,只在寻常百姓家。
虎头鲨写与杨杰 曾祺 辛未
写后,汪曾祺满意地说:我很少用毛笔写这么大、这么多的字。
接着,陪汪曾祺拜访张道仁老师。张老师的夫人王文英老师已不在了,她是汪曾祺上幼稚园的老师,汪曾祺清楚地记得在朗诵“小羊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儿歌的最后两句“不开不开不能开,妈妈没回来”时,王老师用手摸摸汪曾祺的头,眼里含着泪水,因为汪曾祺没有妈妈了。
其景其情,汪曾祺终生不忘。汪曾祺祝张老师健康长寿。合影留念。
下午汪曾祺、施松卿夫妇回竺家巷老家与家人团聚。据赵京育先生同我讲,那天家人都说,大舅舅老在外面讲,也要跟家里人讲讲。汪曾祺很高兴,他谈京剧《沙家浜》改编的经过,讲自己的文学生涯,一些晚辈不断提问,他就像答记者问一样回答问题。汪曾祺很推崇鲁迅、废名、孙犁的小说,说自己写小说受废名的影响不小。问他最喜欢自己的哪些小说。他说:《受戒》《大淖记事》《异秉》《职业》。有人说他是“风俗画作家”“乡土作家”,他都予以否认。
10月6日上午8时许,市政协詹岫琪、张懋请汪曾祺夫妇用早点于北海大酒店。后用毛笔书写四尺整张《北海谣》。不少仰幕汪曾祺文学、书画的青年早已在此恭候,纷纷请汪曾祺题字。有的嘱写勉励语,有的请写书斋名,有的请写唐宋诗,汪曾祺几乎是求者不拒。
市文教局局长徐桂福,二十多岁时就喜欢写作,1965年参加过全国青年创作代表会,出了几本散文诗集,对汪曾祺很崇敬,晚宴请汪曾祺夫妇。
10月7日上午7时,我和王恩荣、杨杰送汪曾祺、施松卿夫妇去南京。事先王恩荣与江都商业局联系好,8时在江都一家饭店停留,请汪曾祺夫妇吃汤包。汤包是特制的,汤多,味佳,还有烫干丝也不错。后去扬州,因施松卿没有来过扬州。扬州市政协文史委主任许凤仪、办公室副主任吴志新陪同游览平山堂、瘦西湖、大明寺、二十四桥。汪曾祺对楹联、石刻很感兴趣,每到一处必驻足细看。他认为,名人的楹联墨迹会给文物古迹增色,增加文化内涵,增添文化品位,使人流连忘返。
于珍园饭店午餐,时任扬州政协副主席的黄扬、秘书长黄石盘陪同。汪曾祺饮了二三两酒,兴致亦佳,黄石盘请他为扬州市政协、符宗乾、黄扬、黄石盘、许凤仪、吴志新、许雪峰等即兴题字,或诗或联,下笔得体。
汪曾祺在扬州只停留了几小时,他深深地爱着扬州,爱古代的扬州, 更爱今日的扬州(详见《人民政协报》2001年11月9日)。
抵南京时已是下午6时,设在梅园中学内的新型材料公司负责人热情接待(王恩荣事先联系好),该公司请于“南洋海鲜餐馆”,江苏省作协相关负责人也在,他们对汪曾祺夫妇在南京的活动已经安排好。
笔者、王恩荣、杨杰与汪曾祺、施松卿夫妇依依惜别。车抵邮城已是10月8日凌晨1时许了。
汪曾祺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施松卿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高邮,时间共7天。这7天二位很忙、很累、很紧张,但忙得高兴,累得有趣,紧张得有味。几十年来对故乡、对故乡人民的思念之情愫难得有机会尽情得到了释放,释放得尽兴,释放得痛快,释放得心甘情愿。
凡是有人请他题字,他有求必应。他认为这是别人对他的信任。“人间送小温”不仅是诗语,更是行动。他的每一个字都是流淌着温度的,家乡人民真实地深切地感受到。
他才思敏捷,国学功底深厚,出口成章,出手成文,且精当、妥贴、重情,令人拜服。在作家中能文、能诗、能书、能画者当今鲜矣,而品高、格雅有鲜明的个性者那就更少了。有人说他是当今最后一位士大夫文人不无一定道理。
汪曾祺最后一次回故乡的7天,其言行、思考、情感无不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焰,教育人、启迪人、激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