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年逾古稀的市作家协会原理事长肖维琪先生打电话给我,要把他从南京带回来的金实秋先生新出版题赠我的书交给我,我便骑电瓶车去取。
书厚厚的一本,封面淡雅,是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的《补说汪曾祺》。这本书是金实秋先生所写的有关汪曾祺的文章合集,叶橹教授作序。收文共二十一篇,还附录了陆建华、肖维琪、陈其昌、金家渝等文章各一篇。书印得很精致,图文并茂、资料丰富,颇有珍藏价值。书中第178页《点击作家中的“汪迷”》一文,除写到了苏北、王干、费振钟、顾村言、古剑、鲍十、凸凹、杨栋、段春娟、施行、陈其昌、肖维琪、陆建华等十三人外,还有一小节专写了我。真让我有受宠若惊的感觉。写我的一段不长,仅560字,抄录如下:
夏涛:汪老的小老乡也。1992年,他在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时,曾聆听过汪老的讲课,至今还保存着当时的听课笔记,珍藏着汪老签名本《汪曾祺自选集》《晚饭花集》这两本书。作为“汪迷”,夏涛继陈其昌之后,对汪曾祺关于家乡作品研究的开掘是别具一帜、颇有见地的。
2007年5月,扬州电视台《绿杨茶馆》节目组在高邮拍摄介绍汪曾祺的系列节目,他曾协助摄制组工作,随同摄制组到汪曾祺作品中出现的高邮那些地方进行拍摄和采访。此后,他又一次次地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调查,一种近于追根寻源的多方打探和寻访,他先后与汪海珊(汪老的胞弟)、大英子长子张俊生、铁桥和尚的徒弟广如法师等多人短叙长谈,掌握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有关汪曾祺老家、汪曾祺与小英子往来的情况,发掘了一些有关《受戒》背景和人物原型的第一手资料,并发表了《关于汪曾祺经典小说<受戒>的访谈》,这对读者了解《受戒》中的人物、风俗、地理是十分有益的。夏涛还发表了一篇《漫谈汪曾祺和他的故居》的文章,文章详细地写到了汪曾祺故居的过去和现状,还介绍了寻访汪曾祺故居的一些作家之当时情景,其中有上海著名作家王安忆、顾村言、浙江作协副主席刘文起、中国文学馆副馆长吴福辉、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评论家季红真、诗人冯光辉,还有美国学者戴伊、仲晋奎,香港大学文学院卢美雷教授等,文章在2009年第一期《翠苑》发表后,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我坦言,金先生高抬了我。我一个业余文学作者,写《漫谈汪曾祺和他的故居》一文,是出于一种偶然。陪《翠苑》常务副主编冯光辉先生拜访汪曾祺故居时,他听到有关介绍,深有感触,当场指定由我执笔来写这篇文章,并说无论写多长。致使我搜集资料、放开笔触,写了12000余字的长文,在《翠苑》上发表后,引起陆建华先生注意。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心愿,想写一本关于汪老笔下的高邮风土人情的书,专门联系汪老作品中的人物、风俗、地理等谈高邮。我认为此书虽不能成为畅销书,但绝对有价值。我自己想亲自动手,又囿于时间与精力。今天看了你的文章,忽然萌生一个想法,以你的踏实精神和对文学的执着,你就是个合适的人选。”时隔不久,陆先生为我列出了一个《受戒》访谈提纲,我根据提纲进行一次走访笔录。适逢《受戒》发表30年,访谈文章又在2010年《翠苑》第一期上刊载出来。仅此而已。我怎不愧对金实秋先生给我“汪迷”的封号,怎不愧对陆建华先生希望我这样一个汪曾祺家乡作者能为汪研工作多做点事的殷切希望呢?
今年元宵节,汪曾祺97周年生日的上午,在高邮皇华酒店召开的汪曾祺纪念馆设计方案商讨会暨汪曾祺追思会上,应邀赴会的金实秋先生传出消息,今年五月份适逢汪曾祺先生逝世20周年祭日期间,全国约有20本有关汪曾祺的专著出版发行。此必将引发一波接一波的研读汪曾祺的热潮。这是汪曾祺作为一个作家,九泉之下也值得欣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