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管理,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关键
为什么有些班的孩子特别讲卫生,懂礼貌,不论参加任何活动都能有组织、守纪律地进行,而有些班给人的感觉是幼儿自由散漫、不受约束,秩序混乱。这些表现其实就是班级常规教育的反应。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自控能力比较弱,要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中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要将常规教育晓之以理,要讲究培养的形式,要反复地练习,并不断改变形式,以此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常规意识。
二、抓好班级管理,是各种活动的保证
在幼儿园里,孩子们经过一段日子的相处,对幼儿园的生活、学习以及与同伴的交流逐渐适应并熟悉起来了。他们对一些是非标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一时期,也正是我们对幼儿进行习惯培养的良好契机。试想,在一个乱糟糟的环境里,(这里指的环境不是纯粹的物质环境。)孩子的心情会怎样?老师的心情又会是怎样?如果老师与孩子心中都有不安全感,又谈何去引导或接受新鲜事物,培养良好的习惯呢?只有在良好的环境里,才能保证孩子们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才能保证各种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搞好师幼、幼幼关系,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前提
做了三十多年的班主任,让我深有体会的是想要搞好班级管理工作,特别要注重老师与小朋友的关系、以及关注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作为教师怎样处理好师幼关系呢?我认为:主动关注、亲力亲为、潜移默化、注重差异。
四、优质的班主任工作是促进班级管理的桥梁
班主任的职责较多,既要管理好班级中孩子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家长工作以及幼儿园下达的一些任务。班主任要勤、耐、专。勤要勤在不管是重要的还是细小的事,都要不怕苦、不怕累,认真、细致地去从事,去完成。耐要耐在不管做任何事对待任何人都要有耐心。专要专在不管是在主题活动教育上还是处理班务工作方面都要为孩子们提供锻炼能力、培养习惯的机会。
五、良好的班级工作需要教师充当多种角色
首先,要做好本班教师的合作者、协调者。对本班各项工作大家要一起合作,齐抓共管。其次,要做幼儿的教育者、管理者。这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带动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既要做好幼儿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工作(如道德行为、交往能力、日常习惯养成等等),又要认真承担学科教学工作,与本班教师一道,共同履行好教育管理的职责,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六、良好的班风能使班级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门学问,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工作。做好班级管理需要教师随时发现问题,不断改进方法,将管理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