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游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家风·医风
  □ 樊  林

  爷爷离开我们已经23年了,那时的我正值走进医学殿堂的第三年。时间虽然久远,但我对爷爷的怀念却与日俱增,或许是因为我从小一直在他身边长大,抑或是他的为人处世、行医之道一直影响着我,伴随我的人生。

  爸爸在家排行老五,是“老巴子”,从我记事时起,爷爷奶奶就随我们一起生活,但爷爷奶奶一直作为“一家之长”关心、照顾着整个大家庭。家里虽然人口众多,爷爷却始终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不偏不倚,兼顾平衡。哪家遇到大事小事,爷爷总是把父辈们召集在一起,唠唠家常、出出点子、给给意见,大家也总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父辈兄弟、妯娌间也从没吵过、闹过。成长中的我,很少见到爷爷发脾气,对待孩子他更是慈爱、包容。还记得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因为贪玩,甚至逃学,后来爸爸知道了,见“软”的不行,准备来“硬”的,爷爷在一旁,喃喃自语:孩子还小,要说服、教育,别伤了孩子的自尊!说完,用温暖的手拍拍我的后背,把我领进他的厢房,然后若无其事地看起医书来。说来也怪,自从那以后,我像开了窍似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前列,直到“跳出农门”。爷爷在家里是这样,对别人也是如此,厚道、善良的口碑,让我们从小生活在温暖的环境里,一直至今。

  爷爷是一名老中医,在当地被尊称为“老先生”。我对爷爷上班时的记忆是模糊的。他退休后,很多人都慕名到家里来求医问药,村里、村外的,乡下、城里的,爷爷总是有求必应。那个年代,条件简陋,爷爷只能在厢房里准备一张干净的小四方桌,上面总是整齐地摆放着各种线装医书、笔墨纸张,还有搭脉用的棉布垫子。看到病人愁眉苦脸时,他总喜欢用温和的口气拉拉家常,让其放松心情,搭脉时却屏气凝神,然后稍作思考,用小楷规整地开中药方子。爷爷在家看病的时间是不固定的,偶尔中午、晚上也有人过来,他总是面带笑容,从无怨言。对于病重,不能亲自到场,家里人又讲不清病情的,爷爷总是尽量主动登门。那时候看病,也谈不上什么“挂号”,有些乡亲为表达朴素的感激之情,临走时会留下一两块钱“辛苦费”,爷爷总是一概拒之;对生活条件差的,他甚至偶尔还会主动给上几块钱,让体质不好的补补身子……诸多病人的疾苦和对健康、生命的渴望让我耳濡目染,也坚定了我从事医生职业的信念。

  晚年的爷爷病魔缠身,就在他离开我们数月后,我偶然间在他房间的椽缝处发现他自己创作的一本“聊斋诗稿”,毛笔书写、字迹工整、内容丰富,涉及教育、人生、处世、从医、交友、农村面貌等,简直就是一本人生百科全书,其中“恭俭温良,幸福一家诚可羡;救死扶伤,医者仁心惠百姓”,更是爷爷八十春秋的人生缩影。每当打开泛黄的纸页,我的内心总有莫名的感动。如今,在他的影响下,我们大家庭中四代从医,他是我们永远的榜样,更是我们前进的方向。

  家风,医风,一脉相承。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游台
   第04版:特别报道
“铁马甲”的柔情
舅外婆的优雅人生
家风·医风
遇上青春期
高邮报文游台03家风·医风 2016-08-02 2 2016年08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