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江城武汉,人们脑海中会闪出黄鹤楼,在“桑间椹熟麦齐腰”的时节,我和家人在那里游览了几日。
行走在绵亘蜿蜒、形似伏蛇、古迹众多、植被茂盛的蛇山上,嗅着清新的空气,踏着逶迤的古石道,那萋萋的芳草,氤氲的花香,徐来的清风,让我的心情倏忽开朗了。巍峨壮观的黄鹤楼就矗立在山巅,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楼下的广场上游人如织。穿石坡,踏甬道,舒同先生题写的“黄鹤楼”在艳阳照耀下熠熠生辉。我们从正门进楼,一楼陈列着黄鹤楼兴衰成败的木雕展览,眼前栩栩如生的木刻讲述了其饱经沧桑的历史。导游告诉我,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公元223年,为吴国孙权所建。曾多次毁于战火,最后一座古黄鹤楼建于清代光绪十年(1884),后又被烧毁,游览的黄鹤楼是武汉市政府1985年6月重建的外五层内九层的现代建筑。
跟随导游从二楼古红木展览登上三楼,楼中好几十幅玻璃橱窗镶嵌在墙壁上,这些是历史上文人墨客登楼题的诗词。我认真地浏览,并不时地用手机拍摄,有南朝的、唐宋的、明清的。从介绍上看有鲍照、孟浩然、崔颢、李白、苏轼、岳飞、陆游、张居正、王世贞、林则徐等留下的上千首诗词。流传最广的当数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使得该楼声名大振。而李白的“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则为武汉成为“最美江城”奠定了基调。
穿过四楼陈列的唐、宋、元、清代不同风格的黄鹤楼模型,我们终于登上楼顶端五层。蹀躞楼廊,天空湛蓝,云蒸霞蔚,飞鸟翔集。驻足“极目楚天舒”的匾额下,俯瞰眺望,黄鹤楼依山傍水,长江大桥雄伟壮观,不尽长江滚滚来……置身于这“天下绝景”中,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心灵似乎与自然美景互渗互融。
从黄鹤楼出来,我们来到武汉盛名小吃街——户部巷。在明代形成、古色古香的“汉味小吃第一巷”中,牌坊众多,商贾林立,店铺青砖黛瓦,街道古石铺设,两三处小桥流水,怡然舒心;武汉名点,应有尽有,饱尝美食之余徜徉街头,人仿佛穿越到明清小说中,欣赏现代风情的“清明上河图”。
第二天,我们拜谒了辛亥革命纪念馆——武昌红楼。在孙中山先生的石雕像前,我面色凝重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红墙红瓦的红楼在绿草绿树的映衬下显得庄严肃穆,宋庆龄先生题写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格外醒目。眼前一部反映武昌首义的宣传片引起我的兴趣,片中详细记录武昌首义,直至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经过。片中的血雨腥风、艰苦卓绝,看了让人热血沸腾。
此时,我脸颊有些发烫,缓步走着,来此参观的游人像瞻仰烈士陵园一样庄严。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当年陶渊明曾在古琴台上赋诗。时光荏苒,当我们走进这片古色古香、琴声缭绕的古琴文化圣地,感受伯牙与钟子期在这里“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心更怦然而动了。始建于1500年前的古琴台在浓密滴翠的树荫之中,斗拱飞檐的正殿堂有6幅图片,讲述他俩“从高山流水巧遇知音到明月清风义结金兰,最后破琴绝弦以谢知音”的感人故事。我看得心潮澎湃。出正殿,穿回廊曲径,过亭台楼阁,在音乐大师伯牙抚琴的石像旁,突兀的怪石中长着一棵古朴葱郁有大箩筐粗的“知音树”,两条粗砺的树干似人的双臂交叉盘绕着,形象化地见证他俩知己知彼、忠贞不渝的友情。
武汉初夏的夜晚是迷人的,八国联军侵华后在港口的建筑群,现在成了商业区;港口边纳凉散步的人如潮水,汇集在江边。漫步徘徊汉口港,江风习习,涛声阵阵,天上的星光和港口的路灯摇曳生辉,从树的枝桠折射的光影朦胧迷离,恍惚间,我竟不知今夕何夕,身在何处……
其实武汉的美景何止于此?接下来的日子,我们还游玩了地势险峻的晴川阁,烟波浩淼的东湖,以及湖北省首刹归元寺,商务中心汉正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