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应该实现教师角色的彻底转变,教师应该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转变。教师要融入学生的探究学习,加强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为学生创设互动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教师组织了踢毽子活动。一组由4人组成,二组由6人组成,看哪组踢的个数多。老师在 板上为小组统计踢毽子的个数。最后教师宣布二组以踢毽子个数多胜出。学生看到这种情况急了,说是这样并不公平。教师问为什么不公平,怎样才能公平。学生纷纷议论,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有的学生说二组人数多,踢毽子个数多,不能证明本组同学踢毽子的水平比一组高。有的同学提出建议将每组踢毽子的总数“匀开”。这个“匀开”实际上就在学生头脑中产生了平均数的初步概念。于是教师引入了平均数的概念。可见,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教师与学生有效互动,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学生们在互动探究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根据生活经验,完成旧知与新知的过渡,并通过互动探究,完成对新知识的构建。
二、开展数学活动,促进生生互动
小学生好动,适合在动态的体验中学习与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数学活动,促进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操场,让学生实地测量长方形操场的面积。在活动中将学生分组,一组负责用度量工具测量,另一组负责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计算。组组之间必须进行有效合作。在实地测量计算中,学生掌握了测量、记录的方法,并且通过探究交流,最后计算出操场的面积。以活动促进了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如,在讲解《三角形》时,学生提出了是不是任何三条边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疑问,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探究学习。学生们通过摆木棒、排纸条进行观察实验。最后得出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结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在互动探究中能够发现数学规律,掌握数学规律。
三、培养问题意识,促进组组互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已成为推动小组探究学习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通过小组的探究交流与沟通,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要使小组能够有效地进行探究,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产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为什么分数的分子与分母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呢?通过小组的实验、探究得出答案。如有的学生在小组探究中,用两根相同的木条,在第一根木条上截取二分之一,与在第二根相同长度的木条上截取四分之二,他发现截取的两段木条的长度是相等的。用动手实验的方式证明了分数的性质,巩固了数学知识学习成果。为了加强小组的互动,笔者在复习单元中,还采取了小组间设疑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复习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一小组向另一小组提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什么条件下存在着一半与二倍的关系?”“三角形的三边存在什么关系?”小组间的互动提问,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