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镇化脚步加快,出生人口减少,教育资源的充裕和家长对子女接受优质教育期望的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出现了一种“被小班化”的状态。被小班化后生源状况如何?教师心理有何变化?如何找出一种适应这种状况的教学模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摆在眼前。笔者根据学科特点,对被小班化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如下思考和探究。
一、转变理念认知学情
小班化是一种被动的状态,大量的优质生源流失,留下的多数为学习习惯不好、家庭经济条件差或单亲家庭的学生。在这个背景下课堂教学存在几点困难:1、分组后没有层次,特别是没有领头雁。2、预习流于形式,得不到落实。3、家庭对学习不重视,只要不惹事就万事大吉,课后练习得不到及时检查。
针对以上几点我根据学科特点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了适当的调整:
(一)树立服务意识 集家长与老师于一身
首先,缩短或者取消回家预习的环节。利用课间多与学生相处、聊天,了解其生活学习状态,课前3-5分钟预习加课上花5分钟预习,细化预习内容,让其有事可做。这些看似简单、实际需要老师花费较多时间去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并转化成可操作的问题,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
其次,减少课后作业,精选试题课上完成。许多学生已经形成多年不做作业的习惯,罚抄罚写这些手段只能达到惩罚的目的而不能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了解这个道理就需要老师转变理念,把自己当做一个服务者——为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知识服务。与其布置作业不写,不如给他时间,让他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会做的帮助不会的,避免直接机械的抄袭作业。
再次,被小班化后,班级人数少,缺乏领头人,在分组时尽量大组化、随机化,实验时四人一组,问题讨论时十人一组,可跨组讨论。
(二)以书本为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实际是有前提的,你有一个观点我有一个想法,相互交流讨论,融合、迸发新的火花。如果你没有想法,我看不懂问题,合作的结果就是大眼瞪小眼,更有甚者趁机聊天,有些问题需要模仿记忆无需合作探究,比如化学用语的书写记忆等。根据前面分析的学情,避免伪探究,我以书本为本,该独立思考时独立思考该、合作探究时合作探究。
首先减少分组讨论探究,改为师生同探究。在一般的学校一般是老师抛出一个问题,然后就问题大家分组讨论,形成结论。各个小组竞相讨论思考,有目的,有条理,还有竞争,大家都希望为本组争光。但这种做法并不适合“小小班”,只有一两个明白的,还有些沉默的,所以将合作扩大到师生,由老师将问题一个个细化再抛出,逐步完成讨论,实现真正意义探究。围绕书本上的“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展开讨论,以本为本。
其次,科学机动分组,确保完成实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孩子的理论成绩与动手能力不一定成正比。为了确保完成学生实验,必须多个学生合作,在一开始的分组实验中可能会发现有的组能完成,有些组不能。对于此我的做法是,根据实验完成情况随机调整组员,互帮互助完成实验。
小班化后也有其自身的优势,比如教育资源丰富,人均占有量大,教师可以照顾到每个学生等。针对这些优势我在教学模式上也有一些改变。
二、认清优势因地制宜
(一)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及时沟通调整
新课程标准的首要目标是关注人的发展,在小班化的课堂上老师能关注到每个孩子,对于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了如指掌,针对其学习状况,教师可以随时调节,真正变教案为学案。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不会因为默默无闻而自卑。老师可针对每个学生进行有效直接的辅导,这与大班有着本质的区别。
教师有时间与每个同学接触沟通交流,减少学生心理障碍,有效的师生交流使师生关系更为融洽,因此小班化的课堂气氛更为轻松,有益于学生的发展。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可以增加师生互动的环节,比如共同完成演示实验,比如参与学生的合作探究,学生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共同探究,增加了课堂的生成性和趣味性。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能动创造
被小班化后班级人数减少,每个学生占用的学习空间、活动空间和其他教育资源增多。学生自主思考、探究,活动的机会多,自主创造发展的空间自然就多。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质疑、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及动手实践,有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结合化学是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在减少课后作业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农村现有资源进行家庭小实验,感受化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乐趣就会提升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会主动积极。
综上所述,在被小班化后,针对学生情况和优势特征,我们将课外预习缩减变为课上预习,分组探究改为师生共探究,课外训练改为课堂有效训练并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物质多动手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