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文游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先生
  □  韦志宝

  杨先生是我小时候的邻居,戴一副老花眼镜,能识文断字,说话很有条理,常常帮助别人读信、写信,偶尔也替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当回账房先生,算是一个文人。从我记事起,他基本上不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当然农忙的时候也会出工,主要协助生产队长记一记工分。看书是杨先生的最爱,有些书都快翻烂了,也舍不得扔掉,用纸将封面粘贴并抹平,很是整洁。读书人自然见多识广,爷爷最看重杨先生的文才,他们在一起常讲历史典故,谈论国家大事,尽管经济上并不富裕,每每谈古论今,都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早把生活上烦恼的事儿抛到九霄云外。

  杨先生念过私塾,不仅熟悉《四书五经》,了解中庸之道,平时为人做事,知足而不过分,而且,他精通算术,生活上精打细算。生产队年终分红,社员们都一致推荐他去搞核算,只要是杨先生核算的账目,社员们一百个放心。

  杨先生精于算术,主要是他会珠算,并且有一套自己的珠算口诀和教法。那时候农村供销社招聘售货员,会珠算属于前提条件之一,也是进入供销社的门槛。因此,刚高中毕业的我被爷爷推荐到杨先生那里学习珠算。他的教法只有两种,背诵珠算口诀、解释珠算口诀。加减口诀、乘除口诀比较容易记住。解释珠算口诀可就难多了,每一条口诀,杨先生自己不操作,要求我在算盘上演示,特别是归除口诀,很容易错位,操作起来还比较复杂。演示的时候,杨先生在一旁闭目养神,时间久了,他便看书,始终不会理你,他要等你主动去问他。我那时想,杨先生还真会“摆谱”。不知是杨先生教得好,还是我有悟性,一周时间就会打算盘了,而且技艺娴熟。尽管后来没有去供销社上班,珠算手艺也算荒废了,但“三七二十一 ”“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等珠算口诀,至今记忆犹新。

  杨先生很关心晚辈的成长。他鼓励儿孙努力学习,奋发有为,不要恋家。别人都舍不得孩子远离家乡,觉得全家人团聚就是幸福,而杨先生则不以为然,他认为青年人要志在四方,中国那么大,不能局限在一个小地方,要走出去给自己更大的发展空间。他有两个女儿,分别在青海、湖北工作,现在都比较富裕。杨先生主动让儿子当兵保家卫国,二儿子在青岛当兵13年,老人家毫无怨言,默默支撑着这个家,每年公社都要送来“光荣人家”横幅,每到除夕,他便小心翼翼地张贴在堂屋的墙壁上,这也是杨先生引以自豪的事情。

  杨先生是书香门第,上世纪八十年代,他的侄女官至苏北某县县长,他3个儿子也是仪表堂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孙子,长孙因为模仿电影《小林寺》中的打斗场景,不幸被邻居小孩误伤了眼睛,并因治疗耽误了学业,不然也是一个才子;另外一个孙子考入了南京大学,现在南京一家大医院当外科医生,很有学者风度。

  杨先生和我爷爷是同辈人,又是好邻居、好朋友,两人生前始终保持交往,以至于儿子辈、孙子辈也一直保持联系。我十分崇拜杨先生,他是长者、智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文游台
   第04版:特别报道
老赵
赞美你,高邮的姐妹
杯子(外一首)
味道
时光从不等待
杨先生
高邮报文游台03杨先生 2016-03-08 2 2016年03月0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