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救助流浪人员在行动
救助现场
救助站住宿设施
  □徐正军 杨晓莉

  日前,市民政部门发起“寒冬送温暖,关注流浪人员”专项行动,以及时帮助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人员。市救助站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寻找、帮助流浪乞讨人员,向他们发放棉衣、棉鞋和食物、药物等,为他们送去温暖。据统计,仅一月份,市救助站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70余人次。

  前不久, 记者参加了他们的救助行动,感受到了那份寒冬里的暖流。

  送衣送物  温暖流浪乞讨人员

  当晚7时许,夜幕降临,寒潮来袭,室外的温度已降至零下。市救助站装满救助物资的救助车辆一路向前驶去,屏淮路、文游路、邮兴路……

  在邮兴路的一座石桥入口处,车子停了下来。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下车后熟练地拿着电筒到桥洞下寻找流浪人员。“你走这边,我走那边,仔细找找,注意看看有没有‘床’。”工作人员简单交流后,便各自打着电筒四处寻找起来。一圈找下来,大家没有发现流浪人员,也没有找到任何“床”的迹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所谓“床”就是流浪人员在避风处用稻草、破旧棉被铺起来睡觉的地方,如果有“床”就说明晚上肯定有流浪人员在这休息,就要对他们进行救助。

  在第一个下车点,没有发现异常。救助车辆又行驶到了文游中路泰山庙附近,大家桥上桥下寻找一圈,还是没有发现流浪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流浪人员多以职业乞讨者居多。这个时间,他们一般在市区各繁华路段,向过往行人乞讨,到那里去肯定能找到他们。来到北海路段,工作人员拎起各种救助物资,向苏果超市、傅公桥、水榭华庭等处走去。大家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找,每到一处,都能发现了一两个流浪乞讨人员的身影。

  “这么冷的天,你们是哪里人?怎么还在外面啊?我们是救助站的,你们可以跟我们回去,我们送你们回家,好吗?”看到流浪乞讨人员,工作人员都会上前询问,并耐心劝说他们到救助站住宿。但在整个救助行动中,记者发现,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多数流浪乞讨人员都不愿意开口说话,更不愿意随工作人员去救助站,有的流浪乞讨人员甚至一看到工作人员,就想远远地躲开。见此情况,工作人员都一一拉住他们,向他们送去棉衣、棉鞋和食物。看到他们中有衣裳单薄的,工作人员还帮着他们将棉衣、棉鞋穿上身,并一一叮嘱他们早点回家过年,如果遇到困难就到救助站寻求帮助。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救助流浪人员必须建立在他们自愿的基础上,如果他们不愿去救助站,工作人员也不能强制带回去,只能尽可能地劝说他们回家,多送些衣物给他们御寒。

  当晚,为了救助更多的流浪人员,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扩大了搜索范围,城南、城北,城东、城西,每遇桥洞、树林,就打开电筒进去找,到了黑暗偏僻处,就打开喇叭呼叫,一遍遍地搜、一片片地找,搜救工作非常仔细,直至晚上10时许才结束。

  救助人数下降  救助难度加大

  在当晚的街头救助行动中,工作人员共救助了5名流浪人员,救助人数明显比前两年少。从事救助工作10余年的姚志年告诉记者,近年来,每年救助站救助人数都在下降,这和政府逐步完善的救助体系分不开,如以往流浪在外的精神病患者现在大多会免费接受治疗。“虽然救助人次逐年递减,但值得注意的是救助难度却在不断增大。”姚志年说,如今救助难度主要体现在职业乞讨人员不愿接受救助、智力残缺人员无法表述身份、流浪未成年人重复救助等方面。 

  记者了解到,对每一位救助对象,市救助站不仅免费提供食宿,还安排车辆送他们回家。尽管这样的条件比寒冷的冬夜里在街上挨饿受冻强上百倍,但可惜的是被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都不愿意去救助站,更不愿意回家。“再寒冷的夜他们都不愿意进入救助站,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一位职业乞讨人员进救助站寻求帮助。”姚志年告诉记者,虽然救助站这个流浪人员临时的“家”免费提供食宿,但他们获得救助后,一般在两三天之内会就被送回家乡。这些流浪人员大多是职业乞讨人员,此时正是他们“生意”繁忙的时期,这也是他们不愿接受救助的最主要原因。

  当晚,在水榭华庭一酒店外,一个大约60岁左右的女性流浪人员正向过往行人乞讨,见到有人过来,她习惯性地将手中的乞讨工具伸过去。当知道是救助站工作人员后,她立即想转身离去。见她转身想走,工作人员上前拦下了她。“这么冷的天,怎么不回家啊?家在哪里啊?”面对工作人员的询问,这位流浪人员一言不发。后在工作人员的再三追问下,她才说出自己是安徽灵璧人,来高邮是专门乞讨的。当工作人员表示让她先回救助站休息,过两天送她回家时,这位流浪人员连连摇头。工作人员只好放弃劝说,并询问她有没有吃晚饭。当得知这位流浪人员还没有吃饭后,工作人员立即拿出方便面,倒上开水,泡好后放到她手中。见她脚上的棉鞋破烂不堪,在送出一件棉衣后,工作人员又取来一双新棉鞋让她换上。穿上新棉鞋后,这位乞讨人员感动地说:“谢谢,太感谢了,这下脚暖和了许多。”

  在这里,记者还看到一个50多岁的瘦弱男子拄着拐杖,身上只穿了件薄棉衣。“天气这么冷,你怎么穿这么少啊?”工作人员上前拉住他,他不予理睬。“家在哪里啊?我们是救助站的,给你件棉衣,你穿上先祛祛寒。”工作人员给他递了一件棉衣,他接过衣服不说话也不穿。见此情况,工作人员只好上前帮他把棉衣穿上,并将一桶方便面放在他手上后,才无奈地离去。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救助对象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人:一是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人员,二是职业乞讨者。前者往往会主动走进救助站提出救助愿望,救助站不仅为他们准备了房间和食物,还会购买车票资助其返乡;而对于后者,救助工作却难以开展。“根据自愿救助,无偿受助的救助原则,如果本人不愿进站避寒,救助部门不可强制将其带回。但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救助,我们都有责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发现乞讨人员后,最好不要直接施舍钱财,可以给予他们食物与水,或引导他们到市救助站接受救助。

  温暖救助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为了做好今冬救助工作,市救助站早部署、早准备。“早在入冬前,我们就准备了一批新棉被、羽绒服、棉袄、棉裤和保暖鞋,这些都是为流浪人员准备的,目的就是不让每一位被收留的流浪人员挨饿受冻。”据市救助站负责人宋尔忠介绍,今年的“冬季送温暖”专项救助行动和去年一样,除了做好以往的救助工作外,还制作了上千张救助联系卡发放到乡镇民政办、社区、村以及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手中,让他们发现流浪乞讨人员时予以及时联系救助。针对乡镇救助力量不足这一情况,市救助站还在各乡镇敬老院设立救助点,对在农村发现的需要救助人员予以临时庇护。

  “无论是职业乞讨流浪人员,还是非职业乞讨流浪人员,他们都是救助站救助的对象。”宋尔忠说,许多职业乞讨人员都是老面孔,他们一般都有固定的乞讨场所,虽然他们不愿意去救助站,但入冬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还是会时常送棉衣、棉被和食物给他们御寒,让他们安全过冬。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除了走上街头主动救助外,还加大对救助人员返乡护送力度,不时向流浪人员送去政府的关怀。今冬以来,市救助站已经帮助20余名流浪人员返乡,让他们与家人团聚。

  “救助站是一些非职业乞讨流浪人员寻求帮助的首选。”宋尔忠告诉记者,虽然被救助的流浪人员呆在救助站的时间不长,但在救助站期间,他们都会得到细心周到的照顾。每一位流浪人员来到救助站后,工作人员都会帮他们打理干净,妥善安排食宿,联系家人,送他们回家。记者在市救助站内看到,整个救助站面积虽不大,但设施齐全,设有男女和未成年人宿舍、食堂、洗澡间、学习活动室、储藏室等,每间宿舍里放着四张床铺,床上铺着厚厚的棉被;储藏室内还堆满了棉衣、棉鞋等救助物资。

  因为冬季流浪人员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市救助站呼吁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为流浪人员送上一份温暖。如您发现周围有流浪人员,特别是正在挨饿受冻的流浪人员,请及时拨打110、120或市救助站的电话:0514—84645350,救助站将及时为流浪者提供帮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特别报道
   第04版:专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救助流浪人员在行动
“邻里守望”迎新春送吉祥
高邮报特别报道03救助流浪人员在行动 2016-02-01 2 2016年02月0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