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克勤 结缘扬州评话60年
  □管玮玮

  不久前,家住太平新村的王克勤老人受邀走进北海社区,为社区居民现场表演扬州评话《林海雪原》与《武松斗杀西门庆》,台上老人一桌一椅,一块醒木,一把折扇,讲得精彩绝伦、惟妙惟肖,台下观众则听得全神贯注,短短两个多小时内,场内没有一个人离开。听后,大家都纷纷报以热烈掌声。

  王克勤老人为何将扬州评话讲得如此之好?他与扬州评话之间又有何渊源?13日上午,记者走进王克勤家时,他正坐在电视前,专心看着著名艺人马伟表演扬州评话《水浒》。提起与扬州评话结缘的那段往事,今年71岁的王克勤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王克勤上小学五年级时,街坊住着一对姓從的老夫妻。每天早上,从老人家经过时,王克勤和小伙伴们都会尊敬地叫两人:“從爹爹早,從奶奶早”。高邮方言中,“從”字读起来像“穷”,这让從大爷每次听到总觉得不习惯。为了让孩子们改掉对自己的称呼,從大爷找到了王克勤,让他和小伙伴以后叫他发财爹爹,此后,巷子里的孩子们就都改了口。为了奖励王克勤,一天,他带着王克勤前往位于中市口附近的说书场。“那是我第一次走进书场,只见偌大的厅堂内,台下挤得满满当当的男女老少;台上身穿蓝布衫、面目清瘦、双眼炯炯有神的王少堂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用扬州评话表演着《水浒传》第二十四回中关于‘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情节。”王克勤说,表演时,王少堂对故事中涉及的每个人物与相关情节的描述非常细腻传神,这一下就犹如磁铁般深深吸引住了王克勤,也由此开启了他与扬州评话之间维系60年的难解之缘。

  因为有了与扬州评话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从此,王克勤越加对扬州评话痴迷。只要不上学,他就背着家人溜到书场去听书,在书场里,他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对大段大段说书人讲的内容听而不忘,甚至连说书人的神情和动作都能模仿出80%以上。几年后,未受过一天正规专业训练的王克勤,每次家庭聚会或学校搞活动时,他都能即兴讲上一个片段。

  上世纪60年代初期,王克勤从学校毕业进入社会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对扬州评话更为痴迷。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艺,一有时间王克勤就在广播里收听惠兆龙、李信堂等人的评书节目,还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关系,拿出自己的大部分工资购买大量有关扬州评话的书籍进行阅读。有一年,市图书馆搬迁,王克勤在协助图书馆管理人员搬迁时,偶然发现了王少堂老人的《西门庆》上、下两册口述本,这让王克勤兴奋不已。他将上、下两册书借回了家,用了整整3个月的时间,将共计80万字的口述本全部抄写了下来。“抄完后,我天天一下班就拿着书在看,甚至还一边读,一边对着镜子自己揣摩书中人物各种神情、动作。”王克勤说,因为有了这两册口述本,他的表演才能得到了极大提升。

  1963年,时任省曲艺团的著名艺员夏小台,受邀来临泽镇开讲扬州评话《林海雪原》,得知此消息的王克勤连夜赶往其下榻之地,与他进行了长达3、4个小时的长谈。第二天,就在王克勤万般期待夏小台演讲《林海雪原》中那段“真假胡彪”时,却意外得知他因风寒感冒导致上呼吸道发炎。看到夏老在后台急得团团转,一边的王克勤有了一个大胆想法。“夏老师,实在不行,我帮您讲上半场,下半场您来讲,行不行?”“行,到时候就你上。”夏小台当即表示同意,并将故事向他完整讲述了一遍。当晚,临泽镇小剧场内坐满了三百人的观众,王克勤穿着一身长袍,神情淡定地坐在了台上。在随后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演讲中,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演绎得非常到位,整个故事更是叙述的滴水不漏、环环入扣,尤其是对杨子荣智机智勇敢、最终除掉真胡彪取得座山雕信任的那段,他精彩绝伦的演讲获得了台下观众长久的掌声。

  有了第一次正式上台表演的成功经验,王克勤受到了极大鼓舞,此后,他便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机会大胆锻炼自己的口艺,其名声也随之越来越响。如今,王克勤早已退休在家,许多社区负责人得知他有这门技艺后,纷纷上门邀请。而每当大伙坐在台下,认真而专注地看他表演时,王克勤的内心都无比开心。“随着岁月的变迁,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扬州评话也与其他非遗项目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只要有一个人愿意听,我就会一直讲下去,并尽可能将这一传统技艺努力传承下去,让更多年轻的高邮人知晓扬州评话、喜欢扬州评话。”王克勤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教育园地
   第04版:特别报道
寒风中他们站在冰水里清理干渠
王克勤 结缘扬州评话60年
广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4王克勤 结缘扬州评话60年 2016-01-21 2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