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高邮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是高邮“四城同创”突破年;这一年,也是“十二五”收官之年。
这5年,我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城市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进程,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用文化软实力提升整个城市的竞争力。
这5年,我市坚持以文化为魂,重视精神文化的丰富提升,在保护好、传承好、彰显好历史文化的同时,不断推进文化与城市建设、经济和社会进步融合发展。文化成果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让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到满足,文化自信空前高涨。
这5年,我市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统筹发展,教育资源向优质均衡转变,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加公平的学习条件和发展机会;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负担也明显减轻……这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高邮人的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
核心价值观助推城市文明新高度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我市从细处着眼、从细节入手,以“知行合一”为抓手,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角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文明”的种子在基层落地生根。主题年历画,晒出泥土香;漫画小读本,绽放文明花;邮集作品展,传递正能量;理论小讲座,宣传真善美;千件小诗词,引领新风尚;好人小演出,唱响正气歌。全新的邮说、图说、诗说、解说和演说新形式,让“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择善而行”的文明新风成为时代新风尚。
为进一步发挥好人的道德引领作用,引领广大市民“存好心、做好事、当好人”,近年来,我市连续在全市范围内评选“高邮好人”,先后评出一大批各行各业的好人典型,其中数名“高邮好人”入选“中国好人榜”,并登上央视一套《身边的感动》节目,充分展现了高邮人的大爱情怀、大善之举。为传递好人身上的正能量,我市先后组织“道德模范与市民面对面”现场交流和“高邮好人进万家”文艺巡演等系列活动,让身边人述说身边事、演绎身边事,市民们对此交口称赞。(下转六版) (上接一版)为使“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进一步深入人心,我市专门出台《高邮市礼遇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实施办法》,以礼遇道德模范、关爱志愿者。与此同时,《高邮日报》等市内各主流新闻媒体还相继开辟专栏,报道凡人善举,宣传社会“真善美”,切实把崇德向善的“高邮好人”精神深深熔铸到高邮这座城市的血脉中,内化到每个高邮人的言行里。
好人引领文明,创建提升民生。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创建”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在相继摘得“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文明城市”“江苏省卫生城市”和“国家生态市”等一块块金字招牌后,2014年12月31日,市委十届九次全会又作出了“推进‘四城同创’,全面建设美丽新高邮”的战略部署。
“不创则已,创必创成”。由此,一场为民、惠民、润民的“四城同创”战役在秦邮大地打响。由市级机关各部门组成的小红帽“党员志愿者”每个周末都会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参加社区网格化管理集中义务劳动;相关职能单位也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全面开展路面整治、规范文明出行、治理市容市貌顽疾等各项综合治理行动,掀起城市管理“新风暴”;许多热心市民更是以“城市主人翁”姿态,积极走上街头、来到社区,为“四城同创”贡献自己的力量。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全市干群的团结拼搏下,如今,高邮的天更蓝、水更清、环境更美、道路更通畅,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更惬意、更舒适。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新跨越
文化高邮是城市的一块响亮“招牌”,文化服务群众是市委、市政府借势发力的重要抓手。“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挖掘丰厚的文化底蕴,开展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文化惠民这条“群众路线”上走得踏踏实实、异彩纷呈。
5年来,我市以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强统筹,形成合力,不断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持续发展,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如今在城市,市图书馆和文化馆已分别创成国家级一级馆,实现了对外免费开放,市博物馆新馆、市河书场、城市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相继建成;在农村,每一个乡镇均建成达标文化站和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支中心;在各个行政村和社区,村级文化室(农家书屋)和村文化广场更是实现了全覆盖。健全的三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让城市“十五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的目标从理想变成了现实,老百姓不出家门口也能享受到丰富的精神食粮。
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5年来,我市先后完成了对龙虬庄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实施了盂城驿景区扩容修缮和镇国寺景区整治等重要工程,成功修缮了清代当铺、平津堰遗址、百岁巷古民居、高邮州署头门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址,并相继建成了净土寺塔文化广场、中国鸭文化博物馆等,使人们在一片片青砖黛瓦中再次领略到了千年古城的无穷魅力。
文化为民,文化更要惠民。5年来,全市各级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纷纷深入基层、走进农村,将一道道“文化大餐”送到百姓身边。市电影公司每年到农村放映公益电影超过3000场次;市扬剧团和图书馆连续多年开展送戏、送图书下乡活动,5年来送戏超过400场,送图书达到6万册;市文化部门每年举办“新年音乐会”“群众文艺新作调演”等系列公益演出,让市民免费进场观看。同时,还有超万人的民间文艺志愿者更是长期活跃在基层,坚持为民送文化。
创作为了人民,创作依靠人民。5年来,我市文艺创作也是硕果累累。新编大型历史扬剧《淮海悲歌》获第八届全国戏剧文化奖“剧本奖”银奖;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入围省作协第六期重点扶持项目。全市有百余篇文学作品在省级以上刊物和重点期刊发表,多件书法、美术作品在省“五星工程奖”中摘得金、银、铜奖。
“十二五”期间,我市用实践探索取得的丰硕成果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生动注脚,文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全体市民共享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丰硕成果。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迈上新台阶
城市发展,关键靠人;人的发展,重在教育。
5年来,我市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系列实实在在看得见的“硬措施”绘就了高邮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美丽蓝图。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我市先后撤并16所中小学校、23所幼儿园,完成了63所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和加固工程,并投入4500万元为各中小学校添置5075台计算机、785套电子白板、983台视频展台、31.6万册图书和实训设备、实验仪器等,同时,还有52所中小学校通过省建和自建方式实现了运动场地塑胶化,全市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目前均已达到或超过省Ⅱ类标准。
办学质态不断提升。今年高考,全市普通类本二以上达线人数1582人,比去年净增119人,占扬州全市增加人数的70.8%,其中一人被北京大学录取。另外,今年的“小高考”,我市4A人数和生均加分人数的增幅位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
教育惠民政策有效落实。5年来,我市一方面全面落实国家“两免一补”助学政策,累计发放出各类助学资金34754万元,惠及到学生(幼儿)380万多人次;一方面,积极深化后勤改革,建立“集体运作、统一采购、营养配餐、师生同伙”的中小学食堂管理模式,推进“师生同伙”,让城乡近10万学生吃出了“好味道”。今年,我市全面推行的城乡高中全面取消择校费的举措,更让万千家庭体验到了教育的公平、公正。
这5年,我市在“办人民满意教育”征程上阔步前行之时,也在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用一件件真着实举为老百姓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在健全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加快二级医院基本现代化建设步伐,不仅先后建成了市中医医院新院区和市人民医院东部新区一期工程、完成了市第三人民医院新址搬迁和市精神病院病房楼的改造,而且还建设完成了以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等为一体的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同时,全市医疗院前急救网络框架也基本搭建完成,初步形成了“一站四点”院前急救网络。
在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方面,2012年,基层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已全部统一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真正实行了零差率销售。今年,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全年采购基本药物就达8421.24万元,为患者节约费用1263.19万元。
在新农合方面,从2011年开始,我市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新农合大病统筹基金,按人均10元标准筹集落实600万元,对20种重大疾病实施再次救助。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农合人均筹资达485元,参保率实现100%,政策范围内补偿比达75.2%,高于省定75%标准。20种重大疾病疾病也实现了再次救助。
在农村中医工作推广方面,5年来,通过全市各级基层医疗机构的持续努力,我市成为全国首批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市之一,21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完成全国首创的“中医诊疗区”建设,并初步建成了“15分钟中医药服务圈”。如今,中医适宜技术在农村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运用,每年中医药门诊人次和中草药使用率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
5年发展,成绩斐然。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要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高邮已逐渐成为现实图景,如今,全体市民在过上更有尊严、更有幸福感生活的同时,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踏上“十三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