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周六的天气很热。下午三点多钟的时间,孙女儿还在午后的熟睡之中,趁着这当口,我将心爱的小赛车推出家门,骑进了烈日里。我要去看看城北当铺,那个戴着“国保”光环的历史遗存。
想看当铺,缘于她修缮竣工的信息已经发布。历经风雨浸蚀的老旧当铺模样我曾多次去看过,凭心而论,我觉得一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衔实在与之难以匹配。不过是清朝中期的一个商事产物,似乎没有太多的文化内涵,说是保护较好,规模较为完整,但在我眼里,未经修缮时的状态无非就是一堆杂乱景象,我无法从中解读出她存在的意义。那天顶着烈日带着勃勃的兴致而去,无非是想获得修缮以后新设的各种信息载体的引导解读,毕竟这是家乡的历史遗存。就像家里藏着几本书,你却不知道是什么书,放在什么地方,那未免有些尴尬和愧疚。
但是没有如愿。当铺的门是关着的。临街的一爿墙,在老城区低矮的建筑面前,显示出一种异常庄重的磅礴大气,彰然昭示着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但是镶嵌在墙上的那扇门却关着。我进不去。我在门前行,想离开却又不忍,进去看一看的欲望像天气一样地热。我期待着那扇门突然打开,让我欣赏到里面的世界,但是终于没有。这期间,街对面一位热情的老板娘似乎看出了我的失望和无奈,主动地和我聊了起来。她坚定地告诉我里边肯定有人,而且不只一个。但她同时坚定地和我一同疑问:为什么不开门呢?我苦笑着,道了谢,骑上车走了。
孙女儿很快就会醒来,我得回去陪陪她。平时工作太忙,我对这个小生命的成长多有亏欠。周六周日,是我唯一可以陪她共同成长的时间,所以,我不想再在那条以其狭窄展示其古朴的老街上等待。我本想在她午睡的时间里做一些自己想做和该做的,在生命传递的未来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之间兼收果实。但世事如此,不能两全也是常有的,所以我必须面对选择。好在我的心情依然显得平静,尽管日头的热度不减。我甚至为那位或两位门里的同志着想,他们一定是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才会在下午三四点钟的时间段闭门谢客的。他们也很想有更多的人从那扇门走进去,转一转,看一看,评一评,议一议,让他们为高邮有这样的“凝固的历史”而感叹和自豪。这样想着,我倒不是原谅他们了,而是给予理解。
我在这座古城里骑行着。照耀着她的阳光,呼吸着她的空气,聆听着时间从她的身体里轻轻踱过的曼妙声音。7000年的文明史、2100多年的建制史、1000多年的建城史,就这么一秒一秒地走了过来。文明的因子和文化的气息在这座城市的每一格空间里流淌着,我从骨子里爱着她。一个有着深厚文明传承和文化积淀的城市,必定有着自己独特的品位,就像一位内修充分的女子身体里透射出来的迷人气质一样,让人醉读不休。高楼大厦可以被无数个城市复制,但文明特征和文化特性就像世界上的树叶一样,永远不会相同。譬如盂城驿、譬如龙虬庄、更譬如那散发着幽幽泥土芳香的古运河,也譬如今天我未能如愿入门的当铺。生于斯,是一种幸运和幸福,理当珍视和珍惜。但是,理性的感想和感性的生活总是有些反差的。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总会启示我们需要从其他的层面去认识和解读。
去年秋风乍起时,我去一个镇上执行公务。回程中,我突然想去龙虬庄遗址看看。之前我没有目读过这个村庄,但神交已久。那次“突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镇上一位主要领导在几分钟前跟我畅谈过龙虬庄的“前景”。本土文化的发展,只有参与者,没有边缘人。我总是带着这么一种理想介入到能够参与的活动中去。从车上下了地,一种说不出来的神圣感立刻浸入全身。我且走且看,很快入角。其实,进口的那道门做得倒很朴素。我也没见有人把守,脚步就这么逛荡着进去了。正当我放眼游走时,一声大吼着实吓了我一跳:“干什么的?”我寻声望去,一位收拾环境的老者正在不远处盯视着我。我移步跟前,笑嘻嘻地对老人解释道:“我从镇上刚过来,不是来游玩的,只想看一看环境,而后给镇上的领导们提点建议。”没有想到的是,老人似乎因戒备或我的不守规矩而没有平息怒气,依然极其大声地对我喝斥:“我不管你是哪里的,又没得哪个人给我打过电话,想进去就要买票的!”哦!买票!我倒是真的在口袋里掏了掏,后来悻悻地走了,一声没吭。我没带钱。
有备而来,带了钱,但门没开。无备而往,没有钱,但有门难进。我丧失了两次机会,都在情绪非常饱满的状态下。我不怨别人,也绝无指责之意,只觉得自己可笑。
一扇门何等重要!关着,内外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世界。外面的风光如何?里边的景致怎样?只有身处那个世界里的人知道。打开,整个世界顿时合二为一,遍体通透,仿佛天地之间,无缝无隙,无遮无挡,让人自由驰骋,了无遗憾。其实,看当铺,去龙虬,原本是想通过进一道门,打开另一道门。——用文化的力量打开自己的心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人总是首先活在精神世界里,而后才是物质。人会感觉累,感觉伤痛,感觉不满,感觉沮丧……人会排斥、会愤怒、会谩骂、会指责……人也会自满、会诋毁、会妒忌,甚至会犯罪……心门打开了,世界就被装在了心里,其容量一定会无限地扩大。在无限的心的海洋里,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事,都可以得到包容。每一个人的心门都能打开或被打开,这个世界会是怎样地和谐安详!
心门是沉重的,人人如此。有的人一生紧闭,有的人半开半合,有的人借着文化的力量全然开启。生活之得失,生存之难易,生命之明暗,一切有赖于我们的心门开启与否,敞开到何种状态。当铺之门、龙虬庄之门,不过是物理之门,简单的物理力量可以轻松地将其打开。但心门的打开绝非是手指一点之功。走进城北当铺,走进龙虬庄,或者曾经走进盂城驿,走进运河古道,走进文游台,走进王氏纪念馆……走进一切将这座千年古城修炼得底蕴十足、魅力四射的存在之中,无非就是想从中吸取到自己需要得到的营养而已。她们比阳光、空气、水分和柴米油盐对我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都说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如果视这些文化大餐如虚无,且不说我们已经愧对祖先,就怕连我们自己也应当自惭了,更何况我们还如何面对后人。
把门打开吧,并请宽容地对待那些渴望进入者。文化需要传播,文化需要传承、文化需要再创造。打开一切能打开之门,让更多的人、更多的元素走进来,融进来,也让更多的文化价值从那些开启的门中扩散出去,这个城市一定会显得更加美丽。爱家乡几乎是一种天性。但我之所以执着地热爱我的家乡,是因为她不仅是我的衣胞之地,更因为她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历史遗存。这些财富在现实阳光的照耀下,伴随着时光的流淌,越来越被更多的父老乡亲认知。这种现象是迷人也是感人的,谁都没有理由忽略。一个城市的大门全部敞开,一定会让更多的人心门打开。打开心门的人,也肯定会创造出更多值得留存和传承的文化产品和文化价值。
但是也别像我那样,在准备阶段的逻辑已经混乱的情况下,要想美美地吃到文化大餐,那是免不了要碰壁的。不过,吃亏之后的我倒是有个愿望:如果我的手里头握着一张小小的卡片,在我家乡的地盘上,不管什么时候去什么景点,都能一划而进,那一定会免了我许多的尴尬,了却我更多的心愿。
只要门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