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这虽然有些片面性,但也说明饮食调理养生早已为人们所重视,应用日常的食品根据各人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需要进行调理养生比较简单易行,不但能充饥,更能补充营养,有益于健康祛病延年,甚至还是一种美食的享受,所以为人们乐于接受。
饮食补养,首先是指应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止疾病,促进健康长寿,或用某些食物配合药物可以促进病体的康复,这些都可以称为食补,实则也就是养生的意思。但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合理调配
人单吃一种食物是不能维持身体健康的,世界上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如《黄帝内经》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就全面概述了粮食、肉类、蔬菜、果品等几个方面,是饮食的主要内容,补养首先是指饮食的合理调配。
2、五味调和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类的饮食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涩精等作用,如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如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味即甜味,有补益、和缓、解痉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蜂蜜、米面等食品;辛味有发散、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养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蛰等。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养生。
3、饮食要卫生、有节
俗话“病从口入”,说明饮食卫生的必要性。大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一些食物不宜吃:“食噎而竭,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割不正,不食;……。”里面最重要的一条是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所谓“食噎而竭”,就是说饮食经久而腐败;“鱼馁”是指鱼腐败;“肉败”是指肉腐败,这样食品不能吃。
《黄帝内经》中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所谓饮食有节,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不能随心所欲,更要讲究吃的科学和方法。具体地说,是要注意饮食的量和进食的时间。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什么时间喝就什么时间喝,就会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服饵药物,是养生保健,防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这里所说的药物主要是指中药。中药大多是天然物质,其中含有丰富有效的药物成分和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中药应用安全,即使长期使用,一般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但是用中药调理补养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相应的药物种类,经过合理调配,制成适宜的剂型,方能有的放矢,恰到好处,收到预期的效果。不过也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1、预防为先
人与其他生物一样,都离不开生、长、壮、老、死的自然规律,但人为的力量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以至避免夭亡。其关键就在于积极的预防和及时的治疗。《黄帝内经》中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亦即是指在没有疾病的时候,要预防疾病的发生,阻断疾病的发展,善于养生调补的人,常先处理那些没有发病时的隐患,驱除潜伏于内外的种种危险因素,才能确保平安。
2、调补为主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中医特别重视人体正气的主导作用。认为如果人体正气强盛,疾病就不容易发生,由于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正气的虚弱,要想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或阻止疾病的发展,就必须从发病的本质着手,扶助正气,调动机体的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抗病能力,以防止病邪的侵袭或及早驱邪外出。这种扶助正气的方法,就是补法,或称养生。某些体弱多病的人,情况就更为复杂,既有正气的不足,又有病邪入侵体内后造成阴阳的失衡,这时应找有一定经验的中医师辨证施治,综合地运用调补的方法,使邪去正复,阴阳平衡。
作者简介:
薛智谷,副主任中医师,曾师承市内名医芦筱仙、许长生,先后去南京中医学院、江苏省中医研究院进修学习。临床尤其擅长诊治高血压病、高血脂症、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中风及其后遗症)、糖尿病、冠心病、风心病及各种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科疾病以及胆结石、慢性胃病、慢性结肠炎等消化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