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的重要使命。让城南经济新区的贫困户实实在在过上了幸福生活,摆脱了贫困,是我们扶贫协会共同的追求和目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企业产业化扶贫是更有效的脱贫途径。
树立新理念 实现三个转变
由农业产业化扶贫向企业产业化扶贫方面转变。农业产业化扶贫确实是一条好路子,但我区土地资源比较匮乏,农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走农业产业化扶贫之路步履艰难。为此,我们因地制宜,创新理念,把工作重点转变到企业产业化扶贫上。经过努力,2014年新区实现工业总产值86亿多元,安置贫困户110个,贫困人口211人,使90户166人全部脱贫,工业产业化扶贫人均收入达11358元。
由长年才能脱贫向短期就能脱贫方面转变。农业生产有季节性限制,周期较长,一个季节下来有了收成才能有收入,有时虽然有收成但农产品价格却上不去,再好的年景也需要长年努力才能脱贫,如果遇到天灾人祸不但不能脱贫,甚至已经脱贫的又会变成贫困户。我镇企业众多,产品种类有五金机械、服装加工、工艺制品、旅游产品等,就业渠道宽广,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小,收入稳定。我们和多家企业建立联系,安排贫困人口到企业就业,根据人员的实际状况和能力安排适合的工种,在企业他们每月都能得到2000多元的工资。
由消极的资金扶持向积极的精神扶“志”方面转变。过去在扶贫工作中,我们想到的是多向企事业单位筹集资金,尽可能更多的向贫困人口和贫困户发放生活补助,解决他们的困难。事实证明,这样长期下去不但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经济负担,而且可能助长贫困户不思进取、伸手索要、依赖资助的心理。我们安排他们到企业就业,掌握一技之长,或者由企业从资金设备上扶持他们创办小企业,学会自我造血。让他们找回自信,树立志向,脱离贫困,走上富裕。
采取新措施 形成三个结合
企业资金扶持与安置就业相结合。一方面要求企业建立专项扶贫基金,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以及遭遇天灾人祸的贫困家庭实施经济救助,使他们摆脱生活困窘;另一方面要求企业招工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优先安排,对残疾人员特殊照顾,努力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劳动摆脱贫困。砖场村贫困户王某一家六口人原先靠几亩责任田维持生活,现在都在企业上班,年收入达15万多元。
创办小企业与就地就业相结合。源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扶持贫困户兴办个体加工企业20多家,安排200多劳动力就业,实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使15个贫困户65人先后脱贫,生活达小康。砖场村青年杨某在企业帮助下,新建厂房500多平方米,安排劳动力就业近20人,实现年销售200多万元,个人也新建了楼房,娶了新娘、生了小孩,全家生活幸福。
办分厂与安排就近就业相结合。边远地区经济相对比较薄弱,贫困户相对比较集中,为了不使他们劳碌奔波,扶贫企业就在这些边远地区创办分厂,使贫困户能就近就业,既不耽误做家务、种责任田,又能上班拿工资。贫困户王某,老公重度残疾,没有就业能力,百仕德礼品有限公司帮她建起了外发加工点以后,生意红火,年创加工产值超过50万元,仅管理费这一项收入达到12.5万元。
取得新收获 实现三个稳定
有一个稳定的工作岗位。通过安排贫困人员到企业就业,使他们学会生产技术,掌握生产经验,由于企业的相对稳定性,他们无需东奔西走,不用承担任何风险,随着能力的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岗位将更加稳定。
有一份稳定的经济收入。在企业就业不像从事农业生产那样受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无需投资就能获益;每月都能拿到固定的工资,随着自身技术的不断熟练,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收入不但稳定,而且还会不断提高。
有一份稳定的养老保障。贫困人员在企业就业,可以充分享受政府的政策保障,由企业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伊兴公司女职工柏某今年60岁,公司为她了企业养老金保险,她目前已经领到两份工资,一年总收入达42000多元。目前新区已有6300人员参加企业养老保险,其中6.3%左右特困家庭已经领到保险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