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城南经济新区始终把加大扶贫开发作为加快经济发展、建设和谐新区的重要推力,作为践行群众路线、增强宗旨意识的重要体现,围绕“五个结合”,坚持党政同责、合力攻坚、标本兼治,有效促进了扶贫体系不断完善,贫富差距加快缩小,群众满意指数持续提高。
上下结合,打好脱贫团体战。上下同欲者胜。成立由党工委书记牵头抓总,管委会主任统筹协调,党政办公室、社会事业局、农村工作局具体负责,各村党总支书记属地包干的扶贫领导小组,形成了重大事项集体议决,重点难点一把手领办,条线工作各司其责的责任体系。区坚持目标倒逼压力,立足“城市新区、经济新区”的基本定位,以标准高于常规、速度快于全市、质态优于周边为总体要求,科学确立全区扶贫三年行动计划,将目标数字化、事项项目化。突出扶真贫、出真招,由农经站摸实各村贫情贫因,画好一村一作战图,由村负责人具体到户到举措,完成一户一计划书。2014年起,新区将扶贫项目纳入党代会、人代会报告,向全区人民庄重承诺,接受两代表监督,一批重大基础建设和扶贫政策得到落实。同时加强压力传递,将扶贫工作纳入村党组织书记任期责任状,建立年初定目标、年中抓述职、年尾重考评的工作机制,实行扶贫实绩与干部的工资待遇、星级管理、职务晋升三挂钩。近几年,多名村一把手相继提拔重任或享受正股级待遇。
内外结合,织密政策保障网。用好、用足政策是提速脱贫的“压舱石”。通过提高政策嗅觉,条块并行出击,2014年,推动“三路一网”进入省财政“一事一议”项目,3个经济薄弱村每年获得“亿百千”市帮扶工程资助27万元。富不富关键看最少数。今年完成危房改造15户,免费为贫困残疾人安装热水器30台,办理意外伤害保险500份,争取公交优抚卡2100多张,“圆梦家电”惠及126人,10人享受白内障免费手术。坚持内外结合,新区聚焦土地复垦、土地流转、环境管护等八项工程,出台了“以奖代补项目实施意见”,每村每年最多挣得32万“大礼包”。突出区投资、村管理、共受益,今年新区投入约150万元,在各村重要沟渠、河道、路段植树造林,划出60%的林木收益归村,为各村打好“聚宝盆”。利用新区项目建设主阵地、主战场的平台优势,出台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以实际投资量的1‰奖励到村,点燃了各村挖人脉、找项目的激情。
点面结合,亮出扶贫特色牌。坚持产业强村、就业富民双轮驱动,大力扶持各村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盘活闲置仓库校舍、加强土地流转,积极引进工业项目、发展高效农业,基本形成村村有产业,一村一特色的发展格局。全区拥有在村企业23家,年收益约170万元,建设绿森源、春色满园、泽丰等规模型农业园5家,3000亩的邮都现代农业园落地建设。太丰、特平等村通过参与有偿服务、建立专业合作社,每年新增收入6万元。引导浩芝、管伙、砖场等村抢抓新区大开发、大发展的黄金机遇,竞争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预计今年各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可突破40万元。坚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的扶贫政策,优先招用责任心强、有劳动能力的零就业家庭成员62人参加区环境管护、农村公路管养队伍,聘用2名有一技之长的残疾人进入区残联。利用区建筑业园的资源优势,推荐符合条件的劳动力进入天成公司、瑞沃集团等6家建筑名企务工。开展残疾人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推进残疾人就业19人,组织技能培训2次。到年底640户低收入农户可彻底甩掉“穷帽子”。
政企结合,凝聚社会正能量。坚持扶贫开发与普惠民生,均衡扶持与重点倾斜相结合,近年来,投入300多万元,新建村便民服务中心2个,修缮扩建9个,各村均达到七室二超市一广场标准,资助5个经济薄弱村93万元。2014年,发放助学助残、救病救困“及时雨”105万元,城镇、农村重残救助、低保全面上调。启动了敬老院迁建工程,五保集中供养、分散供养年标准分别调至5400元、4200元,水费、电费双免工程应免尽免。今年建立了“春雨基金”,专项帮扶受灾最重、生活最苦、住所最差、生病最重的“四最”家庭。积极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庄整体拆迁进镇工程,实现改善弱势群体居住条件、提质占补平衡的双赢。发挥市“派驻第一书记”作用,实施铺路修桥、建闸开渠等项目4个,落实帮扶资金46万元、特困户慰问金约3.8万元。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宣传活动,极大激发了全社会守望相助、和谐同建的正能量,今年募集5.19善款103.9万元,亿泰纺织帮扶重病职工8万元,伊兴机械、百世德常态化开展助学活动,海潮水产、鸿雁机械、松林蔬果专业合作社等5家扶贫基地成为64名困难群众“旱涝保收”的靠山。坚持法律扶贫,建立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办理法律援助8件。
加减结合,精打收支铁算盘。增强颗粒归仓、物尽其用的意识,对11个村所有资源、资产、资金全面清产核资,登记造册,并由农经站产权交易所牵头交易鉴证、规范合同,并登记备案。针对部分资源承包期过长、租金较低的问题,由分管负责人挂牌督办,采取重新发包或协商调租,租金普涨10%以上,其中闸河村的原黄厦村湖滩年净增租金6万元、特平烟花爆竹仓库净增租金10多万元;针对闲置三资,通过区村合资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空间规模,一批老旧厂房成为微小企业的“香饽饽”,3处废弃河塘重新招租,176亩荒地复垦高产。围绕“降支增收”,制定《村级财务管理纪律》,严明“十项规定”、“十个严禁”,强化了村财区管、民主共管、群众监管等铁纪铁规。上半年,由纪工委组织完成各村财务审计,严查工程不招标、环境整治无细目、报批程序不合规等问题,有效看紧了村集体的“钱袋子”。聚焦“小马拉大车”时弊,坚持精减村组干部、清除高息债务、管控18项支出项目的标准及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