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但家谱历经岁月侵蚀,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等原因,许多家谱传留不全,特别是十年“文革”,家谱更是经历一场浩劫。好多家谱毁掉了,有关家族的历史记载也丢失了,留下的只是族人们口口相传的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是不完整的,其真实性如何无法考证,于是成了传说。这些传说大都是讲祖先的由来和家族的奇闻轶事,许多姓氏新修家谱时把这些传说收进谱书之中,形成了家谱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这里向读者介绍几例传说:
一、“南逊庄”名称的由来
徐姓是高邮大姓之一,约有31000多人,占全市总人口3.67%,列第六位。徐姓堂号有南州堂、南州蕃礼堂、东海堂、三余堂、丰乐堂等。丰乐堂徐姓主要集中居住在南逊庄(现汤庄镇跃进村),他们的家谱就记载了“南逊庄”名称由来的传说。
说很早以前,从苏州阊门来了一个姓徐的落户在此,此人力气很大,为人谦和。有一天,他听到庄北两个农户抱怨,说他们买的石磙子上当了,商贩以次充好,重量不够,打场不压秸。后来这个卖石磙子的商贩又来到庄上,这个姓徐的端着饭碗对商贩说:“你的石磙子太轻,磨不压麸。”商贩大笑说:“这石磙子大的五百斤,小的二百斤,你说它轻,你一个人能搬走一只我就分文不取,船上的你全搬走,我放空船滚蛋,讨饭不怪你。”姓徐的问道:“你说话算数?”商贩点头:“算数。”姓徐的跨上船,一手仍端着碗,一手拎起那些石磙子一个个地往岸上撂,最后剩下两个大的石磙,他用牙齿咬住空碗口,两个胳肢窝夹着两只大石磙搬上了岸。商贩被这大力士惊得半晌说不出话来。而这个姓徐的上岸后又把先前扔上岸的小石磙子一个个地搬回船上,说:“小的我不要,大的就归我了。”只见他仍然咬着空碗,夹着两个大石磙子往庄北跑去,送给曾被坑害的两户人家。这个庄上人被姓徐的力大谦逊、为人正直的行为所感动,便以“逊”字为庄名。因姓徐的住在南面,就叫“南逊庄”,两个农户住地便叫“北逊庄”。而这个姓徐的就是丰乐堂徐氏始迁祖。
二、“生姓王、死姓徐”的习俗
王姓是我市第一大姓,人口61900多人,占总人口7.32%。王姓堂号有三槐堂、双凤堂、半山堂、白沙堂、思忠堂等。原郭集镇有一支王姓,来自邗江赤岸的王家伙,为思忠堂。思忠堂王氏家族根据历代祖先的遗言,认为他们本姓徐,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的后代。
在修建家谱时,他们根据堂号去泰州大王村去寻根问祖。从泰州王氏家谱上知道大王村600多户王姓都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的后裔。为什么要把徐姓改为王姓?有两种版本的传说,一说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原居住在苏州昆山县,明代初期,其子孙为了躲避燕王朱棣南下的追杀,举家迁居到泰州西南的大王庄,以大王庄地名中的“王”,改为王姓。还有一说,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想方设法除掉帮他打天下的开国功臣,以为他儿孙继位扫除障碍、铺平道路,徐达也随时有被杀的可能,为了躲避株连九族,部分家人偷偷逃到外婆家,并跟着外婆改姓王。因为改姓,王氏自立堂号为思忠堂。明成祖朱棣攻进南京,如果徐辉祖投降朱棣,肯定会尊为国舅(他妹妹嫁给朱棣),但徐辉祖守在祠堂,未去迎接,始终保持一个做臣子的忠诚。后被朱棣削去官职,贬为庶民。到了万历中期,徐辉祖被追赠太师,谥忠贞。所以后人以“思忠”名其堂号。又因为王姓是由徐姓改姓而来,他们祖上定有一个规矩,在世时姓王,去世后复姓徐,在墓碑上都要刻上“徐某某”,并形成了一种习俗。因为家族迁徙,家谱中断,这一习俗没有传到王家伙,更没有传到郭集。但郭集的思忠堂王氏在修谱时还是记载了这些传说和习俗。
三、“落星坟”的故事
我市送桥镇有一支郝姓家族,为晒腹堂。传说在晋朝时,山西原平市有一个人叫郝隆,字佐治,生性诙谐,年轻时无书不读,有博学之名。有一年七月七日,见富裕人家暴晒绫罗绸缎,他就仰卧太阳下,露出腹部。有人问,你这是做什么呢?郝隆答,我晒我腹中书。“郝隆晒腹”一时广为流传,郝隆的后人就以此故事名其堂号为“晒腹堂”。送桥镇郝氏是在“洪武赶散”时落户该地的,至今已有600多年,始迁祖是郝纬。
《郝氏家谱》载有一个“落星坟”的传说。落星坟在双墩村向阳三桥西南角,是郝氏六世祖郝方侯及妻子胡氏的墓地,这块墓地又叫琵琶地(因地形很像琵琶),每到阴雨天气,周边都能听到这儿发出像琵琶那样的响声,据当时的风水先生说,若干年后郝家后辈子孙要出现三斗三升菜籽官。后来出现了一次天灾,在清嘉庆年间,天降巨星,打断了琵琶的琴弦,从此再也听不到琵琶的声音。该坟墓也就叫落星坟了。这个巨星其实是个石块(也许是一颗流星陨石),中间还有个圆洞,后来滚到了古河坎。有人说在1993年开发向阳河时,此石块被埋进了向阳河河堤内。
四、“不吃乌鱼”的嘱咐
我市有胡姓人口12400多人,占总人口1.47%,姓氏人口排列第14位,其堂号大都为安定堂,少数为福湘堂。菱塘乡和原郭集镇胡氏家族都属于安定堂,他们都分别新修了家谱。这两部家谱对先祖从什么地方迁入高邮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从苏州迁来的,一说是从泰州迁来的,因老谱毁失,无从查考。但对祖先是做什么的,家谱则记载了祖上的传说,胡氏祖先是替朝廷运粮的。说有一次卸粮以后,发现船底有一个漏洞,竟被一条大乌鱼(黑鱼)的尾巴严密地塞住洞口,使皇粮无损。如果不是乌鱼,那么船就可能沉掉,其运粮者必定被治罪。于是胡氏祖先嘱咐子孙,“不吃乌鱼,以报其恩”。如今菱塘、郭集胡氏是不是不吃乌鱼,笔者没有做调查,但家谱记载的这一传说,说明他们的祖先曾有过一次化险为夷的经历。
传说是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叙述。传说的特点是一个传一个,一代传一代,一般都是较为久远的人或事,有一定的神秘的色彩,有的传说蕴含着某些深刻的道理。传说能够为后世学者研究古代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也会给人们增添文学创作的素材。从以上四例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家谱中记载的传说对于该姓氏家族来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于社会来说是一种民间文学,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和教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