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安乐寺古称“安乐教寺”,俗称“大士庙”,位于临泽镇东北后河南岸,原为南宋孝宗乾道年间僧广宁募建。“淮南夫子”陈造中进士前曾在此读过书。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僧行祥、永乐年间僧庆寿、景泰年间僧文禺不断增修;万历年间僧性定增建殿亭及左右禅院,使之“为盂城兰若第一胜场”。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里人延请扬州高旻寺僧广修大修一次;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僧真茎在禅堂基址上增建了藏经楼,俗称万佛楼。经过不断增修扩建,临泽安乐寺规模日益宏大。解放前,有僧众五十余人。
一、安乐寺的传说
传说有一位失宠的皇妃,逃出皇宫,流落临泽。后皇妃生得一子,把儿子抚养成人后,官至宰相。宰相回临省亲,不想生母早已仙逝,为报母亲养育之恩,宰相不惜巨资,在母亲住过的地方盖起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寺院,并以母亲的名字题名“安乐寺”。
还有一说,安乐寺与古代民间传说的二十四孝子之一的朱寿昌有关。北宋年间,扬州出了个孝子朱寿昌(亦说就是高邮人),其父在京城为官,其母为妾,持自重之心的朱寿昌生母,为了免受歧视,在朱寿昌出生不久,忍痛割爱丢下幼子,离开朱门远走他乡。朱寿昌长大成人做了官,思念母亲愈加心切,每到一地为官,总是寻访母亲,但每次希望都成了泡影。为报答为儿的孝心,四十开外的朱寿昌毅然脱了官服,辞了官职,用点燃的香头灼背烧顶,用钢针刺血写经,忌食酒肉,身穿布衣,踏上了寻母之路。
然寻母如大海捞针,朱寿昌饱受风餐露宿、跋山涉水之苦。二十四孝的唱词中写道:“天苍苍,路茫茫,母子相别各一方,千呼万唤叫不应,儿子天天叫亲娘,苦了孝子朱寿昌。”一日,朱寿昌投宿临泽镇,夜里梦见白发苍苍的母亲就住在这个镇上,呼唤着“昌儿,昌儿”。朱寿昌从梦中惊醒,第二天一大早起来,就在小镇上的大街小巷打听,见一屋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婆正在生火烧饭。在向老人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后,老人如雷震耳,难以相信分别了数十年的儿子就在面前。母子相认后,抱头痛哭。朱寿昌找到母亲后,与母亲在临泽住了一段时间,想接母亲回家,被母亲拒绝。无奈,朱寿昌回家将妻儿带到临泽与母亲团聚,让母亲享受天伦之乐。
朱寿昌万里寻亲娘,终于在千年古镇与母相会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立即下诏要朱寿昌回京复官,并以御宴相迎。朱寿昌奏请皇帝恩准在他母亲住过的地方建一寺庙,以表达对母亲的愧疚,给母亲一个安慰。皇上当即恩准,下拨建寺钱粮,并赐名“安乐寺”。据说,寺庙只有接到皇帝的旨意才能建造龙脊,因此,才有了临泽安乐寺大雄宝殿的龙脊为全国三条龙脊之一的说法。朱寿昌回到临泽后,就在老母所住的巷子附近建起了安乐寺。临泽有了安乐寺,晨钟暮鼓天天响起,香火日益旺盛,名声越传越远。后来临泽就把安乐寺南门对面朱寿昌与母亲同住过的巷子叫孝子巷,并一直沿用至民国年间。
二、安乐寺规模与布局
安乐教寺有一个门楼和四个正殿,两旁屋宇连接,不但建筑雄伟,东西廊房、前后斋房、南北寮室布局对称,而且各殿翘角飞檐,屋脊上的兽头、鸱吻镂刻精美;殿内红柱丹梁,气象巍峨,复道重门,回廊曲径,引人入胜。由大门至后殿万佛楼,一殿比一殿高。一眼望去,幽清奥邃。
寺门两旁有高大的八字墙。耸立的门楼上方,嵌一块汉白玉石刻蓝底阴文“安乐教寺”四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潇洒自如。
第一殿是笑佛殿,供的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佛的两旁立着两尊神像,他们是封神榜上的哼哈二将陈奇和郑伦。
第二殿是天王殿,供的是韦驮菩萨和四大金刚。四大金刚趺坐两旁,虽然是坐姿,上体身材还有丈把高。
在第一殿和第二殿前面都有一方天井,以天王殿前天井较大,能容纳数千人。两方天井中有6棵数人合抱的银杏树,枝干摩天,绿叶蔽空。
第三殿是大雄宝殿,宽大的匾额悬挂在走廊中,气魄雄伟的4个巨擘大字,据说出自南通状元张謇的手笔,目前流落民间。正梁上方悬挂有“般若妙源”四个大字匾额。两边一副对联,上联是:“与汝安居,脱颖而出,造福善修持,古刹谈经传贝叶。”下联是:“适彼乐土,凡念都捐,有基寻正果,镫王即席现莲花。”系临泽镇车绍伯撰、韦鹤琴书。联句中嵌有“安乐”及三位前后方丈脱凡、福基、古镫法名,魏碑体,结字古朴,庄重典雅。
大殿覆盖着黄色琉璃瓦,屋顶上的一条黄色龙脊,系用陶瓷烧成,高两米,长二十多米。其形张牙舞爪,其势腾挪欲飞。夕阳下金光四射,离临泽地界很远处就能看到寺院的殿角。
第四殿是万佛楼,供的是地藏王菩萨和千手观音,还有许多大小佛像。楼屋顶上有一只陶瓷大围瓶,高2米,形似葫芦,周围七尺。围瓶肚中藏有很多佛经。这葫芦由于地势高耸,釉色酱黄,当日光照耀时,镇郊数里之外,可见其巅。
寺内有《安乐寺施田碑记》白凡石8块。碑记系兴化人黄代汤诰撰书,介绍清乾隆年间临泽典商汤诰集资延请广修修复安乐寺的始末。内容提及:“临泽虽在僻地,冠盖罕经,然错处淮扬两郡间,凡佛弟子之游歇于此者,开堂延接,历宋元千余年不改。”由此可见昔日之荣耀。
三、安乐寺的管理
安乐寺隶属镇江金山寺管理,主持由金山佛教会委派,所派方丈福基、古灯、脱凡、文理等,不但精通佛典,经忏娴熟,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尤擅辞令。在历史上,该寺高僧也很有名。乾隆年间的际圆,字广修,九十岁能吃一升米或一斤面。主持僧德根圆寂后火化,“得坚固子甚多,白者如玉(按:即舍利子),其再传弟子理映造小龛供奉焉。”
僧明舟是镇上毛氏的儿子,18岁那年舍身安乐寺,平时一心念佛,道行日深。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五月坐化,“于前数月已先知云。”世界佛教《净土圣贤录》对清朝僧明舟亦有记载:“明舟,秦邮毛氏子,幼从观音净全剃度,年十八,受具临泽安乐寺,以应赴为业……五月朔,示疾,至十二日平明,礼佛入龛,同众念佛名者,定香四烛。至午,声渐微,视之逝已。秦邮僻处湖滨,二十年来,莲宗之振,至家弦户诵,盖舟有以启之也。”
民国初年主持僧真悟有道行,生平寡言语,穿破衲,着芒鞋,过午弗食,每夜趺坐蒲团上,手捏佛珠,默念佛经。当四九寒天,他的徒弟想为他加件衣服,却发现他全身温暖,光彩焕发。他活到七十多岁,无疾而逝。方丈室门楣上有清代著名学者阮元书写的隶体“方丈”二字。方丈室正中有达摩老祖画像一幅,肩荷方便铲,衣带飘然若有风。可惜这幅画连同韦陀的降魔杵、托塔天王的宝塔,在日寇占领临泽期间,都被日本强盗劫走。伪军驻进安乐寺,听说大雄宝殿里的十八罗汉是金漆涂成,顿生邪念,夜晚乘和尚不备,用刺刀把罗汉身上刮得遍体鳞伤,断臂缺腿。后又闻知菩萨肚里装有金心银胆,价值昂贵,就在佛像背后凿个小洞,伸手进去掏,掏的结果外人不得而知。寺内几棵百年银杏大树也被伪军刨去。千年古刹遭日伪军劫掠破坏后,镇寺之宝、珍贵文物被抢一空。
解放初期安乐寺建筑、佛像基本完好,但僧人较少,主持是严光,古镫作指导。1952年,开展肃反和反对唯心主义,开始大面积清理寺庙。至1956年,安乐寺除部分院墙外,已荡然无存。
四、安乐寺之重光
21世纪,临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社会各界要求重建安乐寺,再现古镇昔日繁华盛景的呼声越来越高。临泽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于2002年成立重建安乐寺筹备小组。2004年11月13日举行山门殿落成和天王殿奠基仪式,安乐寺按当年规模、布局和新型规划方案加快建设。目前高59.9米的万尊玉佛塔,以及寺院门前广场正在建设之中。大雄宝殿、讲经堂、放生池等设施也在加紧筹建,用不了多久,一个气势恢宏、经典雅致的安乐寺就会在千年古镇上重现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