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容先生最近写了一本书——《半生谭警示录》,在交出版社出版前,要我帮他写个序。我不擅长写序,看完十几万字的书稿后,有感而发,对该书的中心思想“半”字哲学谈点个人认识。
“半”,基本字义为:二分之一,如半圆、半百(五十);不完全,如多半、半岛、半透明;在中间,如半空、半路上、半夜;比喻很少,如一星半点……
在日常生活中,“半”字使用很多,如“行百里者半九十”,提醒人们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道出了做事起始阶段的重要性;“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强调治学要脚踏实地,不凌空中蹈虚;“徐娘半老,风韵犹存”,是感叹青春不能长驻;“说半句留半句”,说的是让人捉摸不透。打开古代典籍,无论是成语、诗词还是散文,“半”字的使用频率极高,乃至形成了“半”字文化、“半”字哲学。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生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幽闲,半里乾坤宽展。……百年苦乐半相参,会占便宜只半。”更是将“半”字哲学发挥到极致。
“半”字哲学的基本内涵就是知足、适度、自省。在传统文化中,“半”字哲学源于中国人崇尚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讲究的是“中立而不倚”,为人做事当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朱熹说“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人生会遇到诸多矛盾,“半”字哲学主张以中庸加以调和,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奋斗与享受、拘泥与放逸、是与非、冷与暖、进与退、得与失等各种关系。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人生智慧,一种处世哲学。“半”字哲学意在暗示,人生没有百分之百的圆满。日中则昃(音仄,意太阳偏西),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绷,天理如此,人道亦然。“半”字哲学要求人们:话不可说尽,事不可做尽,莫扯满篷风,常留转身地。宋代诗人邵雍说:“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是说凡事都要有个度,这既是养生之道,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杭州灵隐寺有一幅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但求半称心”。这副对联道出了处世的真谛。其意是奉劝世人心态要宽松、从容、大度、豁达,眼界放宽、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古人说,“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之八九”,人生不存在十全十美,有遗憾才显出生活本色。
“半”字哲学的本质精髓在于对欲望合理性控制。现代人之所以生活问题多多,没有处理好泛滥的欲望和贪求是其重要原因。是人都有欲求,没有欲求就没有生活,社会也不会进步。但人的欲求不一定能如愿以偿,那些非分之想、脱离实际之念,更不会轻易实现,也不能实现。所以人需要以一个“半”字视角切入生活,进入现实,这样就能与生活达到某种默契,减少因虚无缥缈的目标不能实现的痛苦,减少功名利禄占之不得的苦恼,从而获得快乐、幸福、自由的人生。
“半”与“全”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全”是一种目标、一种坚持、一种追求、一种完美、一种精神。许多有成就的人,是在不断追求完美(“全”)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到达了人生新的境界。而“半”是一种洒脱,一种心态,一种对人生的顿悟。如果说“全”是一种完美,那“半”就是适度。人应有“半”的心态,“全”的追求。以“半”的心态,坦然面对风雨,上下留有余地,这样不急、不躁、不烦、不慌;以“全”为追求目标,每做一事必求其全,精益求精,获得成功。有“半”的心态,可以冷静面对成败,怡然享受人生;以“全”为追求目标,不至不思进取,蹉跎一生。
张容先生是一个对“半”字哲学有深刻见解的人,他的《半生谭警示录》,就是从他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谈他对“半”字的理解和感悟。张容先生生活的时代与新中国同步,他经历了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不同的历史阶段。张容先生的人生道路充满艰辛:三年困难时期他走芜湖、跑全椒贩卖货物;1963年,因政审不过关,参军不成;同年又在车逻粮管所被精简;后到大运河工程处做劳工,抬石头、扛芦苇;1965年,去砖瓦厂烧窑;1969年,筹建纸箱厂……每一步,张容先生都走得很苦、很难,但他凭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坚强的毅力,还是一步一步走了过来,并且走向成熟,走向富有,走向幸福。几十年来,张容先生在不同的岗位做不同的工作,接触不同的人,受到的是磨练,增长的是阅历。年已六十有六的张容先生,回顾已经走过的人生,将自己的认知和体验进行总结,他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了“半”字哲学。翻阅《半生谭警示录》,我感到这是张容先生的一笔宝贵财富,相信看过此书的人都会有所感触,受到启发,受到教育。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