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在网上浏览信息,无意间发现米芾墓就在镇江,便萌生了谒米芾墓的想法。今年中秋,来不及回老家过节,便乘车去镇江瞻仰向往已久的米芾墓。古人云“一叶落知天下秋”,虽已入秋,可是在江南却看不到多少落叶,只是一场场秋雨过后,天气越来越凉,蝉声不闻,让人分明感受到了秋意。到镇江时,天下起了濛濛细雨,空气中散发着清新的气息,整个城市处于烟雨笼罩之中,仿佛笼上了一层轻纱。
我先到金山公园逛了一下,然后打车前往米芾墓。上车后,跟司机说:“去米芾墓。”司机听后一愣,反过来问我:“那地方在哪?”这倒让我始料未及,把我问得有点蒙,好在我事先查过路线,就跟司机说:“在黄鹤山北麓。”经我提醒,司机想起来了,开车后,司机跟我说:“我开了这些年出租,还从没拉人去过那。”我心想,难道米芾墓没有名?难道米芾墓很偏僻?难道平时去的人不多?他可是宋代的书画大家啊。
镇江好像并不大,不一会儿就到了地方。一下车,就看到一个石牌坊,上书“米芾墓”。走到近处,发现是启功先生所题,感觉有几分亲切。石坊柱上有一副对联:“抔土足千秋襄阳文史宜和笔,丛林才数武宋朝郎署米家山。”简要地概括了米芾的书画成就。
我拾级而上,有些激动,又有些敬畏,有一种朝圣的感觉。过了石牌坊,米芾墓就呈现在眼前。墓园空无一人,有些冷清。我本以为会有很多人来瞻仰,没想到只有我一个,心里不免有些失落。可能是因为中秋节,很多人要回家过节,而且又下雨的缘故吧。不过,这对我却并不是一件坏事,我可以静静地瞻仰,而不受其他人的干扰。米芾墓离山下并不远,山下就是林隐路。墓有石圹,外包护石,坟包上长满了杂草,有的已经干枯。坟前有一墓碑,上刻“一九八七年春日重修,宋礼部员外郎米芾元章之墓,曼殊后学启功敬题”。墓门两侧各有一个下方上圆雕刻着云朵纹的大理石柱。
墓园青松翠柏,绿树掩映,其中有四棵青松环绕在墓的四周,高出附近的树很多,像四个卫士,又像是在彰显米芾的与众不同。林中虫鸣鸟啼,蝴蝶飞舞,虽已入秋,然而并不萧瑟,依旧生机盎然。又加细雨濛濛,更是增添了几分诗意。米芾长眠在此,该不会觉得孤单吧!
米芾个性怪异,举止癫狂,好穿唐服,头戴高冠,喜欢奇石,曾遇石称“兄”,人称“米颠”。生前仕途不畅,以书画名世,后世受其影响者代不乏人,如文征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等人都曾受其影响,今人曹宝麟先生更以学米而知名。曾经的风流人物,虽早已化作一抔黄土,然而其书画却流芳千古,泽被后世。米芾若泉下有知,又不知该作何癫狂状了。
我初学行书,便是米芾的《苕溪诗卷》。当初老师向我推荐此帖,我颇不以为然,实在看不出哪好。但又不懂,不好多说什么,只能耐着性子练。随着学习的深入,渐渐发现了米芾书法的魅力,越深入越有趣。其用笔八面出锋,沉着痛快,富于节奏;结体生动,富于变化;行气连贯,气韵生动。苏轼曾评其书法“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深以为然。
近五年,我学书以二王、苏轼为主,今年又重学米芾,被其书法深深地吸引,理解日深,感悟颇多。米芾曾言:“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呢?书法需要理解,亦需要勤学苦练。学书是一辈子的事,见贤思齐,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下山时,雨仍淅淅沥沥地下着,我的脚步却快了许多,内心也轻松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