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对口算训练的认识不足,认为口算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的“小儿科”,在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求不明,方法随意,这样一来导致了口算训练“错位”。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感到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口算,切实加强口算训练,在进行口算训练时注意以下几点:
一、口算训练要围绕教学,注意科学性
课堂教学中口算的安排应围绕教学的中心内容,帮助学生顺利地接受新知,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新授前练习,可为新授打基础,做准备。如教学除数是14、25之类的除法之前,先练一练14、15、16、24、25、26同一位数相乘的口算,可为学习除法试商作知识准备,为讲解例题设置铺垫,并能把学生引入较佳的学习状态。巩固时练习,可强化新知,形成能力。如教学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巩固练习时,先练一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笔算题,掌握算理算法,后练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口算题。这样,提高了练习的难度,学生拾级而上,使新知得到强化,促进了能力的形成。
二、口算训练要抓住重点,注意针对性
加强口算训练,要突出重点,注意针对性,做到重点反复练,难点专项练,容易混淆的对比练,易出差错的突出练。如小数加、减法,它包括数字计算和小数点定位,其中小数点定位是计算的重点、难点。在教学笔算小数加、减法时,先练习一些口算小数加、减法,练习题目的数据要小,以便于口算,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的确定。
三、口算训练要着眼整体,注意经常性
教材中口算的编排具有系统性,儿童技能形成有其顺序性。进行口算训练,应组成一个训练系统,经常进行。从时间分配上来说,口算训练有两种形式: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研究表明,集中训练不如分散训练。例如一周用一节课进行口算训练与把一节课的时间分散到一周五节课中去,每课用5~8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训练,比用一节课专门训练的效果要好。
四、口算训练要有吸引力,注意趣味性
口算练习,其内容的单一、形式的陈旧、方法的简单易造成学生的厌倦心理。因此,要加强组织练习的趣味性,让口算具有吸引力,使学生爱练、多练、练好。
首先,要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常见的练习形式有: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竞赛等。在视算中,口算笔答方便易行:教师先说明练习内容,学生口算出结果,然后再在题目的后面笔录答案。为了及时反馈,末了教师可请一位学生把正确答案报出来,全班学生核对。这种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特别是少数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克服了部分学生的思维惰性,做到了人人动手、个个动脑。
其次,教师要注意组织运用激励评价。根据小学生的心里特点,尽可能引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如上面谈的口算笔答,组织教学时,通过“比一比,谁最快!” “比一比,哪一组最快!” “比一比,哪一组全对的人最多!”……层次不同、难度递进的训练形式,可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要正视优差生能力的差异,不能求之过急过高,更不能“一刀切”,提出的问题不能被几个反应快的优生“垄断”,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并给予不同的评价。特别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其闪光点,及时肯定、表扬、鼓励,帮助树立起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抬起头来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