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高中化学老师,几年来我工作认真负责,对待学生尽心尽力,所以也深得一些学生信赖,平常遇到学习和生活的烦恼,我也能幸运地成为他们的倾诉对象,让我自己也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感。
我们都知道,每年高一学期结束,高一的学生都要经历一次人生的重大选择——为两年后的高考科目分班。在此本人谈一谈自己同学生沟通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的困惑——分班不适应问题。
一、学生为什么分班后会不适应
1、新环境造成的不适应
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对高中的学习模式、班级管理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过去近一年的高中生活中,这群学生恰恰在接受着这种适应的考验。也许有的孩子才刚刚适应,但是分班却又破坏了这种所形成的适应,使得他们又被迫适应新的班集体,对于刚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心理上可能会产生一些偏差。
2、新人际关系引起的不适应
分班的过程中,原有班级人员组成被打乱,有的学生可能会被分到自己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里,没有熟识的同学,而别的同学之间却互相熟识,如何才能融入别人已经形成的人际关系网中,可能有的学生心理会产生偏差,总觉得自己被排挤在别人的小集体之外,久而久之和新班级的同学越来越疏远,而和以前的同学由于没有长时间的接触,关系可能也没有以前那么亲密。因此有的学生就陷入这种总把现在同学与以前同学比较的死胡同中,总处在新的班级没有人懂他的状态。
3、选修科目选择带来的不适应
大多数的高一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还没有完整的规划时,还不是很清楚自己现在所学学科对自己将来会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在选修科目问题上,更多的是接受来自家长、老师、学校方面的建议,而不能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所学相结合,所以在选择选修科目前后带有很大的迷茫性。分科前,不知道如何选择;分科后,遇到困难,很容易会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产生懊悔情绪。
二、学生分班后会显露出的心理表现
1、过度担忧
分班后,原来的科目并没有减少,反而在选择的选修科目上增加了难度和深度,学生一时会内心紧张、忧虑甚至恐惧,从而导致了心理上的担忧。其实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学会适应解决了就好。
2、厌学心理
厌学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的学生在分班后,被分到学习风气不是很浓的班级,看到其他同学不认真,就随波逐流。有的同学因为一两次的模拟考试成绩不理想对自己失去信心。现在社会上有的新闻报道,会播出一些中学时代学习很差的成功人士,这些有时候也会误导学生产生读书也不一定有用的错误观念。种种原因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甚至发展到恨书、恨老师、旷课逃学的程度。
三、分班后的学生该如何正确面对分班
1、自身方面——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
外因——分班是造成学生心理产生偏差的重要原因,解决方法只有通过内因——学生自己寻求。可以准备一本压力日记,记录自己每天体会到了哪些压力,自己的感受如何,是如何应对的等等。每隔一段时间,把日记本拿出来看一看,知道自己是如何面对之前遇到的那些压力的。我相信伴随时间推移,之前的那些困难总是在现阶段显得不再困难了,而现在回忆总是让人有一种克服困难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帮助学生战胜现在的困难。也可以选择在晚上内省,晚上一般周围环境都比较安静,比较容易静下心来思考。
分班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转折点,以后的道路还很漫长,经历的考验还要多得多,这些都要靠学生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学生应当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面对分班后的新生活、新学习、新朋友。自觉调整自己的心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在新的班级里吹起新的号角,扬起新的风帆,向着理想的彼岸全速启航。
2、老师方面——孩子忠实的倾诉对象
分班后的学生,难免会将现任老师与他们以前的老师进行对比。然而以前的老师他们已经认识一年了,而现在老师却根本不熟悉。因此,刚开始学生难免会觉得现在老师很陌生,不够亲切,过于严厉。在这个时候,如何在短短几天或者一个星期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能够用自己的学识、宽容、耐心去让学生折服,用宽松、幽默的课堂氛围去调动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然会逐渐消除陌生感,从而更快地适应新的老师、新的学习。
老师应该是学生坚强的后盾。当学生遇到一些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时,应该主动找学生谈心,一方面,烦恼会因为有人和他们分担有所减轻;另一方面,老师的经历和经验比起学生要丰富得多,老师会给他们更加合理正确的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法。高中生的一个心理特点就是封闭性、被动性,不愿主动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和老师听。但是他们其实非常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因此,这时老师应当主动去与学生沟通、交流感情,使得所在班级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热情地投入到集体中来,产生到强烈的归属感,而不是到了学生成绩不理想时才把他们叫到办公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