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读者介绍一位讲地方革命故事的人物。他叫王文大,又名王闻大,是三垛镇的一位退休公务员。
王文大素来爱好地方文史,早在10多年前,他就萌生了以地方革命斗争史为题材,创作影视剧本的念头,只是工作较忙,一直难以静下心来写作。退休后,王文大一心无二用,将自己多年搜集的素材梳理出纲目,开始走访抗日战争的经历者、知情者吴伯槐、陆天甲、俞泉等几十人,并赴兴化沙沟、江都樊川等地,考察地形地貌、了解当地当年的人情风俗。
2011年上半年,王文大将创作的几集作品,投放到“中国剧本网”探“风向”,让网友们评评,竟得到两个意外惊喜:一是网上的评价为80分,是那个时段的最高分;二是得到了扬州市委宣传部和高邮市委宣传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鼓励。由此,王文大创作的劲头大增,一鼓作气,完成了30集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犼镇》,并于去年底在北京首届剧本及曲艺作品推介会上,被评为“军旅战争题材优秀作品”。
王文大告诉记者,他创作的《犼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重大事件均取材于地方党史《中国共产党高邮历史(第一卷)》以及由高邮、邗江和安徽省郎溪县委党史办联合编印的《抗日英烈陈文》等资料。其剧情也不以刀光剑影、炮火硝烟吸引眼球,而是以信仰的力量所焕发的夺目光彩震撼人心;以民族的传统人文底蕴征服受众。在表现战争血火交迸、暴力对抗的同时,尽显文明与野蛮的厮杀、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人性与兽性的角斗,从而使该剧彰显出更高的精神指向。
浏览王文大的《犼镇》,记者确实感受到与时下热议的“抗日神剧”有着极大的反差。可以毫不避讳地说,“文革”前拍摄的一些抗日题材影片中,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浪漫主义精神充满银幕,而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日本侵略者的兽性揭露得却是太肤浅。
可喜的是20年前,由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改编的同名电视连续剧,对侵华日军毫无人性地奴役中国人民的罪恶行径,有了“还原生活”的再现。
王文大说,《犼镇》中人物多有原型,部分人物还用了真名实姓。在写身上有些“痞性”的热血男儿元湖,慷慨投奔陈文(剧中人物为“程武”)领导的在高邮湖西一带抗击日军的“义勇团”时,其情感不能自禁、热泪滚滚。记者在阅读“尚犼报家国,元湖慷慨投军”这一章节时,深有同感。
元湖还俗投军之时,日军飞机已数度空袭邮城,人心惶惶,不可终日。武宁王庙住持清澄(原型人物法号心澄,字志坚),为弟子还俗抗日开戒,并勉励大家勇赴沙场,为国效命,写得真实可信。
艺术唯其“真”,才能感人。这里记者谈点个人感受,那就是怎么处理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记者注意到,清澄在为元湖胸前刺字时,是用镊子夹着棉球在元湖胸前擦抹酒精。其实,即使在70多年前,武宁王庙里真的使用酒精,还不如艺术化地处理为:清澄用一碗白酒洒在元湖胸前,这样也更令人信服!
近日记者在央视六套电影频道,观看荷兰拍摄的有关二战题材的电影《回到藏身之处》,其中一位年轻的地下抵抗组织游击队员在临赴刑场前,没有像其他同赴刑场的游击队员那样视死如归,而是表现出对死的畏惧和对生的渴望。他向难友们倾诉,希望战友们能够“神兵天降”,在刑场上将他们解救出去。
最终,这位地下抵抗组织的游击战士,在面对德军黑洞洞的枪口时,没有苟且偷生向德军告密,而英勇就义。
《回到藏身之处》这部影片,展现地下抵抗组织游击战士对待生与死的心理活动,让观众感受到英雄人物真实的一面。作品不仅没有因为刻画这位战士在赴刑场前对死的畏惧,而弱化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反而让观众对英雄的牺牲更加痛惜!而现在的一些“抗日神剧”刻画的英雄人物,不但不能感动观众,反而让观众觉得不真实、不可信。
《传媒观察》今年第2期就刊载了一篇题为《从精神生态视角批判“抗日神剧”》的文章。文中认为“抗日神剧”对年轻观众认识历史事实产生负影响,已成为一种负面的创作范例。这确实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王文大创作的抗日题材作品《犼镇》。他说,我是以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高度责任感来创作的。记者翻阅他手中那本《中国共产党高邮历史(第一卷)》,只见200多页的书中被他“杠杠划划”了许多地方。
他还说,为了写出《犼镇》所处的年代特征、地域特色和宗教场所的清规戒律,以及劁牛等行业技艺,多方走访各界人士。其中,香港西方寺首座坚明大师就与王文大成好友;三垛镇许多长者更是王文大拜访的对象。因而,他能够在“迎犼”场景中,将舞龙、舞狮、踩高跷、抖空竹等百戏杂耍民俗表演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当然,我们不可忘记《犼镇》的主题,它是歌颂在我党领导下的新四军主力东进北上,发动领导苏中地区人民英勇抗击日寇的峥嵘岁月。
本文未对《犼镇》名称的来龙去脉以及故事情节和人物作阐述,目的是希望读者到网上点击阅读这部优秀的影视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