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肠题凑”何时回
  □姜文定

  1979年春,高邮天山采石场工人在开采石料时,发现了凿于山岩之中全国罕见的大型汉代古墓葬。1979年5月至1983年8月由南京博物院进行两次发掘,两次历时两年,发掘了一号(西山墩)、二号(南山墩)两墓。其墓葬面积为湖南马王堆汉墓的十八倍,在汉代最高葬制同类型墓葬中规模最大,特别是代表古代最高礼仪的葬礼“黄肠题凑”保存完好,它震惊了考古界。

  一号墓基呈斗型坑深18米,东西宽23米,南北长28米,通向地面的墓道长近60米,墓顶封土厚度达5米多,墓室填土2万立方米。一号墓早年被盗,二号墓遭焚烧,但两墓结构保存基本完好。一号墓大部分构件都用漆书或凿刻的文字标明名称与方位,为研究汉代墓室结构,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由于历史上的政治原因, “十座汉墓九座盗”,天山汉墓也未逃出这样的命运。但出土随葬品中的漆器、木雕、金银器、玉带钩等制作精美,特别是漆榻和成套的浴具(盆、座、勺、灯等)为汉代考古发现中所罕见。

  两墓均为大型岩坑竖穴、有斜坡墓道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制。“黄肠”是墓葬使用的材料,指楠木特有的黄色木心,“题凑”是墓葬时重叠方型楠木的方法。楠木方型的根部为“题”,向中间集聚“凑”,合之为“题凑”。据文献记载:“梓官,便房,黄肠题凑 为天子之制也”。这种葬制为天子诸侯所用,见于史籍记载不多,发掘的实例更为罕见。一号墓木椁为井干结构,外葬椁外棺,表面髹黑漆,里面髹朱漆,典型的汉代色彩风格。墓葬再现了墓主生前生活格局,内葬椁是墓主三重椁室。椁木结构面积221平方米,正中主体部分的棺椁南北长13米,东西宽11米,面积151平方米,四周用木材857根,由40厘米见方90厘米长的木方叠起,椁壁高度4米左右,共木材545立方米。题凑方木彼此用方木榫、卯、槽、扣相嵌合,同时又全部嵌置在一个框架结构中,形成一个与墓室连为一体庞大的牢固整体。 “黄肠题凑”,结构细腻,俨如方城,连同出土的大量文物和丰富的文字,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经济、建筑、工艺和生活的水平。

  一、二号墓东西并列,男西女东,正符合古时“男左女右”的礼制。两墓均有“金缕玉衣”葬服残片。一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应是诸侯王,经专家考证应为汉武帝刘彻的第五个儿子,广陵国第一代厉王刘胥的墓。二号墓出土有“广陵私府”封泥,二号墓墓主人应为广陵国诸侯王的夫人。这两座墓室是同茔异穴的夫妇合葬墓地,也是一处诸侯王及其家属的墓地。附近还出土有一些小型陪葬墓,其时代为西汉中晚期。

  1982年7月,发掘结束后,黄肠题凑式楠木棺椁全部迁至扬州市区,按原状进行复原陈列,建立了汉墓博物馆。1982年3月,天山汉墓被列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2月4日,扬州博物馆考古队和高邮文管会联合对天山三号(北山墩)墓地进行探查。当时可见银杏树下厚厚的封土,盗墓者从山顶凿开直下的通道。三号墓地发掘探查未有新的发现。多年来,市文物部门还征集到天山一些小件出土文物,1999年5月25日,由市文物工作者、公安干警、天山镇政府联手辗转追缴到一枚汉代玉璧。该玉璧为青玉,直径14cm,厚度0.4cm,体扁圆,中心有穿孔,蒲纹加饰谷纹,色泽滋润,与天山汉墓出土仅有的三块玉璧一样,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自扬州汉墓博物馆开放以来,每次重大的陈列展出活动,高邮文物部门都被邀请作为嘉宾参加。去扬州汉墓博物馆参观的高邮人只要报是“高邮来的”,都会免购门票而受到热情接待,这些大概都说明汉墓所在地——天山“娘家人来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面对越来越多的新鲜文化信息和文物保护先进的理念,也让“娘家人”不断叩问自己:为什么当时不把“黄肠题凑”就地保护?为什么遗址在天山,“黄肠题凑”在扬州?天山汉墓为什么一直不能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肠题凑”何时能回归天山!

  墓葬文物搬迁原地就会失去其价值,墓葬文物应就地保护和现状保护。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关于汉墓搬迁扬州是否恰当的议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只是声音时强时弱而已。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人们刚从“文革”中走出来,还在寻摸“石头”找方向,在从政治为中心刚转向经济建设时,人们还未有精力未有意识去做文物保护,加之当时天山墓葬文物保护条件有限,或者是受经济制约,或者有人为“眼前利益”而放弃文物保护等因素,造成了“黄肠题凑”迁到扬州的事实。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只能作出搬迁这样的决策,不要说是这种情况换在现在,就是搬迁决策再推迟八到十年,也就不会有高邮天山汉墓搬迁扬州之举了。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日的高邮,文物保护能力和条件已经很充足,高邮人的文物保护意识理念和实践能力,在众多的“国保”“省保”考古发掘文物修缮工作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积累丰富文物保护经验的高邮,文物工作已进入江苏省乃至于全国市县级文物保护的先进行列。三十多年后,到了值得我们去思考拿方案,发声呼吁,向有关方面提出“黄肠题凑”回迁天山的时候了,这完全符合就地保护现状保护的文物政策,这是顺应当今世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潮流,这是一个旷世盛举。我们期盼着把汉广陵王刘胥和王后的两座黄肠题凑式棺椁回归天山汉墓原处,期盼着建造符合文物保护原真性要求的天山汉广陵王墓博物馆。

  山顶上劫后余生的千年银杏,虬龙般的枝条伸向东南方向,眺望和呼唤着曾与它朝夕相处汉广陵王的“魂兮归来”,山体中细黄的封土,黑色的麻石,生生不息的草木,山中还在的墓道、墓穴、墓室正拱手等待“黄肠题凑”的壮行重返。

  “黄肠题凑”何时回?!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不觉生出些许感慨
清净、空灵、和美
“黄肠题凑”何时回
高邮报盂城驿03“黄肠题凑”何时回 2014-03-28 2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