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倪文才长篇小说《驿站风云》读后
~~~——倪文才长篇小说《驿站风云》读后
~~~——倪文才长篇小说《驿站风云》读后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觉生出些许感慨
——倪文才长篇小说《驿站风云》读后
  □ 木木

  长篇小说是一个人综合文学实力的展示,它涉及思想寄予、结构故事、人物个性刻划、细节描写等等文学要素,故中国文学最高奖——茅盾文学奖只评长篇小说,并不顾及其他体裁。

  早在去年仲秋就听说倪文才先生将有长篇面世,我曾疑惑,真的假的?原因之一是长篇小说不同于“故事里的故事”(倪文才先生最早一本书为《故事里的故事》),长篇小说属地地道道的文学作品,非玩文学的少有人涉足。二是倪文才先生前年刚出过一本《高邮传统文化概论》,几十万字,只一年时间,又出长篇,一般人不会有这种速度,要有这种速度当不是一般人。及至有人把装帧精美的大十六开本放在我案头的时候,我还疑惑,真的假的?再至“倪文才著”真正进入视线,我才惊愕,高邮速度真的上去了。

  《驿站风云》带给读者尤其是高邮人很多阅读的美感享受:

  首先,这是一部地地道道、高邮土壤里成长出来的长篇,就像作者是土生土长的高邮人,她承载着最完全的高邮元素和信息符号。故事发生在盂城驿,背景环境有文游台、镇国寺、唐塔、净土寺塔、承天寺、高邮湖、耿庙、馆驿巷……人物生活起居,活动交往,每一处都是高邮土地,每一景都是今天高邮人随时随地都可看到的场景,高邮人看了亲切。

  小说还大量描写了高邮民俗。有草炉烧饼、阳春面、炒长鱼等高邮人引以为骄傲的美食;有地摊买卖的草编、竹编、苇编、柳编,那些芦席、望箔、窝踅、柳筐、笆斗、草帽、竹篮、竹匾是高邮人过去的生活用具,我们的前辈及我们这一辈对这些生活用品都有亲切的记忆。

  小说的婚嫁场面很具有高邮特色的隆重热闹。“送亲奶奶”作为婚庆仪式中的主角已列入省级非特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小说中非常出彩。“新娘蒙上红盖头,不恋娘家米和油。今日嫁到夫家去,一生吃穿不用愁。”“一进贵门步步宽,脚上踩的是金砖。金砖摞在银砖上,代代儿孙做高官”!这些民俗中散发着泥土气息的吉祥语言为读者全面了解高邮和作品中人物的环境很有意义。

  其次,这篇历史小说对于观照现实生活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小说描写了表面平静的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描写了为权力争夺而使用的跟踪、偷听、偷看等不光明的狡诈手段,还描写了官场倾轧、宗派之争等官场丑行,对于廉洁问题的议论也很有社会的现实意义,“官场是名利场,世上没有不为名利的圣人,只有善待名利的智者。有道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只要有权力存在,就会有贪官,这个问题解决起来还真不容易。”“历朝历代都有不少贪官,如果能把贪污受贿问题彻底根治了,政治就清明。”这些虽是小说中人物语言,它表现了作品中人物的忧国忧民思想,也是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哲理思考和精譬见解。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列宁曾经说托尔斯泰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显然,作者是向这个方面努力的。历史就是历史,它已是固态而不可改变的,前人创造了历史,后来者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有益的东西来滋养现实中的我们,规避我们前行中的缺点和错误,这才是我们永远进步的动力。

  再次,小说中人物语言带给我们审美享受。电影电视是以声音画面给人审美愉悦,小说及文学作品都是语言的艺术。乡贤秦少游语言婉约柔美,流芳千古。汪曾祺的文字纯净如水,如诗如歌。一个名人曾评价,汪老写啥都有,读他的文字就是美的享受。倪先生的文字固然不能与先贤比肩,他的人物语言还是很值得玩味的。比如:

  同知说:十几年战火,造成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当今之计,应整饬秩序。

  学正说:历史上的高邮,学宫书院,吟诵盈耳,英才辈出,名流相望,方圆数百里,无不尊慕。

  管马判官说:就朝廷来说,驿递乃天下之血脉,血脉不容一日稍郁,血脉之关通必赖邮传之递送。

  这些人物语言简洁精炼,有文言文色彩,内容语气符合人物身份,又具有时代色彩,与轻快流畅的叙述语言相得益彰。

  倪先生平时爱好佛学,小说中一段祭祀语言也很耐读:

  圣王之建百官,以承天治地,牧养万民,余跪祭坛,祈神明鉴。吾为知州,定当扶正祛邪,造福一方。官清民顺,物阜家旺。政通人和,福佑呈祥。祷告城隍,是非剖判,善恶昭彰。若是祯祥,降福无疆;若是妖孽,驱至他方。勿害黎民,勿毁朝纲,庇我万民,幸福安康!伏惟尚飨。

  这何尝不是一段绝美的文言文阅读欣赏。

  掩卷长思,不禁生出一些感慨:

  中国是个十分崇文的国度,过去以文取士,于是有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凿壁偷光。一旦得中,荣华富贵,衣锦还乡。今天的人爱好文学,有的成了名成了家,那是象牙塔中的少数人尖子。也有年轻时有梦想有追求,遥望着追求不到也就放弃了。也有以文学为敲门砖的,门开了,砖也就丢弃一边。能真正坚持写点东西的人,毕竟少。弄文字是个苦事,要耐得寂寞,守得清苦,所谓坐穿裤子、磨亮袖子,所谓“两句三年得,一吟泪两行”,都是说的码文字的辛苦。人近夕阳之年,正是享福之时,却以写作为乐事,执着前行,本身就了不得。还有倪先生是行政人员,官场行走,平时勤于动口,疏于动手,现在埋下头来写点自己的东西,就更不容易了,这种精神让我想到清代高邮二王,做官做出一片政绩,同时写出一大片文字,为后来者留下一大笔文化遗产,故能名垂青史。当然倪先生自己现在也不会同意用二王作比,不过,什么都有可能,乡贤汪曾祺真正的上乘佳作不就是60岁左右时如火山爆发一样的吗?我们估且期待着,就像梦有可能成为现实一样。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专版
   第05版:专版
   第06版:专版
   第07版:专版
   第08版:专版
不觉生出些许感慨
清净、空灵、和美
“黄肠题凑”何时回
高邮报盂城驿03不觉生出些许感慨 2014-03-28 2 2014年03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