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效农业助推农民持续增收
“当初想养鸭,却没有场地。后来兴旺鸭业产销专业合作社帮我建好了3000多平方米的鸭舍,并提供苗鸭给我,还承诺统一供应饲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饲养防疫、统一收购蛋品和淘汰鸭、分户养殖独立核算,这让我吃了定心丸。”菱塘回族乡王姚村鸭农刘桂成告诉记者,他养了1万多只鸭子,年收入预计在10万元以上。
据了解,在我市像刘桂成这样靠养鸭增收的鸭农还有很多。高邮鸭蛋闻名遐迩,鸭业是我市的特色产业,也是富民产业。目前,全市年饲养高邮鸭1000多万只,拥有各类蛋品加工企业近300家,年加工蛋品8亿枚,建成了国内唯一的“中国鸭文化博物馆”,鸭业经济总量达52.3亿元。与高邮鸭蛋一样闻名遐迩的还有罗氏沼虾,目前全市养殖面积在14万亩左右,产量占全省五分之三、全国三分之一,产业链产值达36亿元。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形成了以高邮鸭、扬州鹅、罗氏沼虾、有机稻米、有机瓜果蔬菜等为主的一批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园区和农业龙头企业,叫响了“红太阳”“双兔”“戚伍”等一批知名农业品牌;成立了高邮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去年10月高邮湖大闸蟹首次“爬进”宝岛台湾;高邮已连续六年被评为全省高效设施农业建设先进县(市),拥有江苏高邮鸭集团、江苏双兔食品公司两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成高邮鸭产业园、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两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品牌275个,“三品”基地占比高达93.3%;现有各类农业园区311个,建有设施农业面积19.18万亩、设施渔业面积9.86万亩。
人们欣喜地看到,高邮农业正阔步“行走”在通向现代化的大道上:粮食生产喜获“十连增”,54个家庭农场已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生力军”,八桥现代农业产业园、马棚黄四庄园、甘垛苏中大地、卸甲周庄高效农业园、车逻春色满园等园区连片种植规模均在千亩以上,每亩设施种植可获利5000元以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健康蓬勃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去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248元,增长12%,连续十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四年超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环境综合整治绘就新农村美丽画卷
白色的电线杆、白色的房屋、绿色的景观树、整洁的水泥路……来到汤庄镇曾钰村,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白加绿”的清新世界。这里,所有的房屋和电线杆都涂上了石灰,每根电杆上都挂着崭新的路灯。焕然一新的村庄面貌令人赞不绝口。
曾钰村的“美丽蜕变”仅是我市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一个缩影。如今,走在广袤的乡村大地上,整洁、优美、生态的乡村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自2012年以来,我市按照省和扬州市美好城乡建设行动的总体要求,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实事工程来抓,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十里不同天,三里不同俗”是我市农村的地域特色之一。在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我市充分结合村庄历史人文风貌,深入挖掘村庄特色,突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点、自然与人文相映衬、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色村庄,避免“千村一面”。三垛镇少游村把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与彰显村庄传统文化特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彰显名人名村历史文化特色;甘垛镇三郎庙村、三垛镇耿庭村利用河塘众多的特点,着力做活“水文章”,突出展现里下河自然村落的水乡风貌;送桥镇大营村借助地势起伏、水系贯通、树木葱茏等特点,通过实施“绿化、硬化、美化、亮化、净化”等工程,打造出清新怡人的丘陵地区新农村的特色景象。
同时,我市还将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打造“点”上精彩。一批已创成“三星级康居乡村”的村庄,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上做文章,带动农家乐、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农村“五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我市完成3495个自然村庄的环境整治任务,创成省“三星级”康居乡村17个,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预定目标。特别是城南经济新区浩芝村、开发区杨桥村两个“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国美丽乡村——菱塘回族乡,第二届江苏最美乡村——菱塘村等犹如一颗颗珍珠将高邮的新农村画卷点缀得更加绚丽夺目。
输氧造血深化“四有一责”建设
甘垛镇横泾村是我市经济薄弱村,近年来,该村按照“四有一责”的要求建设了216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目前每年的租金收益达30万元,促进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增长,立即甩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在我市,像横泾村这样靠建设标准化厂房引来项目产生租金的经济薄弱村不在少数。近年来,我市以标准化厂房建设为抓手,打牢经济薄弱村的发展基础,扎实推进“四有一责”建设。2012年,我市有53个经济薄弱村列入扬州市帮扶对象。为确保帮扶实施的物业、产业项目收益持久、稳定和最大化,我市集中在市经济开发区投资2亿元建设10.6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已出租80%。去年租金收益540万元,已全部下拨到53个经济薄弱村;全市10个省级财政扶持村项目总投资1100万元(每个村110万元)集中在开发区新建标准化厂房,每村每年可获租金7.68万元;2013年争取实施的卸甲镇金港村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在开发区建设2000平方米标准厂房,总投资200万元,年增加集体收入20.4万元,今年有望达到30万元。据统计,截至去年底,全市176个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在20万元以上,其中有81个行政村达30万元,比例达46%,收入增幅达14%。
与此同时,通过“四有一责”建设,我市村级活动阵地建设成效明显,全市176个行政村、12个涉农社区实现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总面积8.24万平方米,村均438平方米,其中161个行政村建成了“一站式”服务大厅。全市176个行政村实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便民服务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四网”全覆盖。村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三强”型党组织书记比例95%以上。“第一书记”作用突出,去年为经济薄弱村向上争取扶持资金近1200万元,为村级经济发展增添了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