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人们在对客观世界定性和定量刻划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和概括,形成的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应用的过程。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并且为现实生活服务。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数学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能将所获得的数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因此,数学教学要讲来源、讲用处,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帮助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学习起来有亲切感、真实感。同时,数学教学联系生活实际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数学来源于生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日常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数学教学内容应设计成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具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的,富有现实性、生活化、亲切感的内容,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去组织教学,可适当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用熟悉的眼光来看待现实生活,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可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体验到数学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前,先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各类商品的价格,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加减法的简便运算”时,设计购物情境,顾客多付了要找回,收银员多收了要找出,学生就很容易明确“多减要加”、“多加要减”的简便算法;教学“多位数的读法”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一系列数据,如本市的常住人口、工业产值,学校的占地面积……使原本枯燥的数据充满了亲切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社会、爱节约的美好情感等。
二、数学服务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可见,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它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学习了“简单的数据整理和求平均数”后,可设计一些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学会收集、整理数据和信息,并分析、处理这些数据和信息,用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如可让学生收集达标活动中的各项数据,求出平均成绩,让学生把自己的成绩与平均成绩比较,与达标标准比较,找出差距,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学,学生尝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也感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数学是一门十分有用的学科。
又如:学习了“估算”后,让学生跟随父母去菜场买菜,根据数量和单价很快估算出总价;让学生设计一次郊游,估算出需要的费用并作出预算。这样,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能迅速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数学与生活在实际教学中常常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多动脑筋,多想办法,从数学问题出发,寻找和数学相关的生活实例,把数学教学和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必定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