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代表了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成果。如今各学校各老师都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有少数老师的做法值得商榷。
一、小组活动成了谈笑嬉闹
小组合作的确能锻炼学生的能力,更能加快学困生前进的步伐,但是如果组织不好,则会给部分学生的谈笑嬉闹提供了机会,表面看似热闹,效果却适得其反,甚至影响优等生学习的环境和心情。所以小组合作一定要有严明的纪律要求,明确的活动目标,负责的纪律组长,以及完善的监督机制,同时教者要注意密切观察各小组成员的表情。
二、课堂模式成了生搬硬套
课堂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教学过程的程序性的策略体系。各学校各学科都制定了适合自己的课堂模式。但即使成功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法则、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等,都是从总体上的一种把握,而不能绝对化。记得一次听一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课,在课堂的中后部分,课堂节奏越来越紧,教者语速越讲越快,究其原因,原来是为了赶上最后15分钟的当堂反馈。如此,教者已被模式框死,成了“套中人”,他也不管本节课的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为模式而模式,我看不是高效课堂,而是“搞笑”课堂吧。
三、电子白板成了电影播放
电子白板功能强大,其优越性这里不再赘言,但传统教学媒体也并非一无是处,所以对两者的取舍,教者要掌握好一个“度”。曾听过一节语文课《春》,只见教者轻点鼠标,声光图影美轮美奂,如同电影播放,看得学生如痴如醉,表面上看是高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则已经破坏了学生对春天的体验和想象,并且一节课下来,黑板上的板书竟只有四个大字:“春朱自清”!完全偏离了新课标对语文教学的要求。所以我们对于传统教学媒体的态度,如同倒洗澡水,可不能把孩子一同倒掉。
四、活动评价成了星星满天
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各班级都设置了活动评价表、争星栏等,一些教师为了体现激励性的“教学艺术”,对这个学生回答的评价是“非常好”,对那个学生表现的评价是“相当棒”,就连一个学生回答“懂了”教师也给该小组一颗“☆”,一节课上完,评价栏里是星星满天飞。表扬如同蜜糖,适当吃一点润泽温馨,吃多了则容易反胃,初中生已不是六七岁的小娃娃,如此评价多有流于形式之嫌。所以评价不等于表扬,也包含批评,评价一定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那才是学生成长所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