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雷佳《芦花》
一句简单明快的歌词,娓娓唱出了芦花随风而舞的独特神韵。而走进川青小学“芦花少儿诗社”,那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正用纯真的目光注视世界,用纯洁的心灵感悟生活,恰如漫天飞舞的花絮,在翩翩起舞中,吟诵出天真而烂漫的诗章:
挽一缕缕春风/采一片片阳光/把春天的花冠/戴在大地的秀发上/留下一片浓浓的绿/发出一路淡淡的香/把春天的温柔/融进我们的心田里/踏上一路路清香/撒下一串串欢笑/让我们拥抱自然/拥抱无限的希望———王宋·《春游》
这首诗是由“芦花少儿诗社”的小学生创作的。诗社从1991创办至今已有22年,至于得名,则是根据当代诗人沙白到川青采风的题字“川青秋色好,芦花大如雪”而来,后孙轶清先生亲自题字并题写刊名《芦花少儿诗选》。一间挂牌“芦花少儿诗社”的教室,便成为孩子们根植诗歌梦想的园地。“种植诗歌,放飞心灵”是“芦花”的精神内核,她用诗歌擦亮了孩子明亮的双眼,唤醒了孩子稚嫩的心灵,众多懵懂少年在这片放飞梦想的乐园里自由翱翔,或许世界也会因此多了一点朴素、少了一些虚荣,多了一点纯真、少了一些虚伪。
回忆起自己的学生时代,算起来离现在还不算遥远,但总觉一路走来,相较于川小的孩子们就显得稍微有些单调了。我看着他们,感受到了好奇与真诚,不知道他们看我,是否能够看出我的丝丝羡慕与“嫉妒”。依稀记得,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到海子的“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歌越读越多,理解也越来越深,可却没有动手写过诗歌,更没有胆量去品评。后来直至大学,因为专修汉语专业,才有机会从文句格式方面重新认识诗歌。但由于当时老师的一句话,便将打算自己写诗的念头打压了下去,“学中文的人一般只读诗、品诗、评诗,最好不要去写诗,因为你写的诗往往没有非中文专业的人写得好。”现在想来,虽然有些偏颇,但觉得终究还是有些道理的,或许是因为我们往往专业得将自己深陷在了“平平仄仄”、“条条框框”里,难以自拔。我羡慕,也很“嫉妒”川小的孩子们的幸运,他们能够在没有束缚的心灵世界里徜徉,在充满童真童趣的时光里自由想象,写出梦想,也诵出天堂,拥有着令人向往的单纯与自由。终有一天,他们会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或许没有多少人成为诗人,也没有多少人能够成为作家,但根植于心田的诗歌情怀却能够相伴一生,成为生命里不可或缺的文化力量。
我在想是否只有临泽这样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才能让“芦花”自由成长?是否只有在她的呵护下,才能铸就起诗歌萌芽的殿堂?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有答案。
但偶然间,听闻有人说临泽已是“古镇风韵寻无处,笑对今人惜古人”,我倒想让说的人停下脚步静静看一下这座古镇,纵然已满眼陈旧,也渐渐沧桑,但你是否看见,一抹新绿正在和煦春风的呵护下悄然成长,焕发崭新的活力。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脸庞,诵读诗篇时认真的神态,不禁感叹,在高邮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早已打破文化发展的桎梏,让“薪火相传”成为推动“古城换新颜”的力量源泉,这既是历史底蕴的延续,更是文化积淀的勃发,在这个经济利益至上的观念不断冲击固有价值观的时代,我有幸见证了最为质朴的信仰。
在川小这座小小的校园里,在临泽这片沧桑的古镇中,在高邮这座古老的城墙下,青春的力量正在渐渐萌发,将千年文化底蕴作为基石,一群人众志成城,全社会共同努力,全力打造具有浓郁江淮特色的全国诗词之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让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这一代文化人的手中焕发青春魅力,在一代又一代邮城子民的薪火相传下,成就梦想,也书写出最为华美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