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在农村,见证了中国乡村露天电影的那段历史。孩提时代,对乡村电影充满了好奇,学生时代,深被战争题材的红色经典的乡村电影所启迪、感染和教育,走向社会后仍对乡村电影怀有一种独特的情愫、憧憬和期待。直至如今提到乡村露天电影,总有一种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感觉。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精神文化生活不像如今多姿多彩,有线数字电视普及,进入了信息网络时代,而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和枯燥,群众白天忙田头,回家转灶头,晚上躺床头,平常没奔头,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淡生活,就连看一场电影也十分不容易。每当听说有电影放映队来庄上放电影,那种高兴劲喜悦情不亚于过年过节,甚至两天前就摆板凳、抢占位置,有时还步行到邻庄看电影,即使遇到“看不见的幕布”、“英雄跑白路”也从不后悔。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和几个小伙伴跑了十多里路,到兴化草王的季家庄看朝鲜故事片《卖花姑娘》,等到天亮也未看到电影,却在场头的草堆上睡着了。
电影记录时代,一部经典影片是民俗风情的画卷,是人文精神的凝聚,经过时间的沉淀,我们发现那些老胶片中闪现的中国乡村依然那么亲切。中国乡村的电影记忆,就是从露天电影开始的。最早出现在露天银幕中的是建国初期拍摄的一批经典的乡村影片。一直记忆难忘,值得回味。当时对新生活充满乐观和向往的人们,具有一股抑制不住的火热激情,《芦笙恋歌》、《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柳堡的故事》、《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影片,在革命的主题中,穿插着浪漫的爱情故事,其中的插曲如“蝴蝶泉边”、“九九艳阳天”、“人说山西好风光”、“谁不说俺家乡好”等脍炙人口,至今仿佛还回荡在耳畔。
一些充满浓郁乡村特色的歌剧电影,如《刘三姐》、《洪湖赤卫队》、《阿诗玛》,还有一些戏剧片如越剧《梁祝》、《红楼梦》,评剧《刘巧儿》,黄梅戏《天仙配》、《牛郎织女》等,都是令人难忘的经典影片。“文革”时期的样板戏在银幕上、在乡村里一时风靡,《沙家浜》中的阿庆嫂与刁德一的“智斗”,《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孤身入虎穴、沉着应对座山雕,都是耳熟能详的经典片段。
在当年的露天乡村电影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是《南征北战》、《地道战》和《地雷战》等,每次看到《地雷战》中日军探地雷,徒手挖地雷,双手沾满粪便,或是《地道战》中日军首领屁股中枪一段,全场都会爆发出阵阵笑声。另外,还有《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鸡毛信》和《英雄儿女》等影片,里面的经典台词直到今天仍在广泛流传,比如“高家庄,高,实在是高”、“我胡汉三又回来了”,还有“向我开炮!”……
我所在的水荡地区董潭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当时董潭民兵工作是扬州军分区乃至江苏省军区的一面旗帜。扬州军分区在嘉奖时还赠送了一部16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因此,庄上几乎每月都要放一至两部露天电影,诸如《侦察兵》、《渡江侦察记》、《打击侵略者》、《列宁在一九一八》等影片,我们都是先睹为快。
乡村电影,记录了纯真的年代,有土地、人性和尊严,有血与火的洗礼,有迷茫的爱情、人生的感悟、幸福的时光、岁月的留痕,还有人情中的家长里短……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遮幅式到宽银幕,从黑白到彩色,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如今,乡村露天电影,已成为尘封的记忆,难以忘却的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