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廿三是传统习俗“祭灶日”(也有是在腊月廿四),过去有些地方将这天当做“小年”。如今年气渐淡,而“跑气”日浓,在“小年”这一天,两省六地(扬州、镇江、仪征、江都、高邮和安徽天长)跑友从各地一齐跑到古镇邵伯,旧友新朋聚集联谊,像过“小年”,不亦乐乎!
稍上年纪的高邮人,都知道“高邮到邵伯六十六”这句老话,念起来还带有民歌韵味。外地游子对此倍感亲切:归心似箭之时,听报站“到邵伯”,有人接上“高邮到邵伯六十六”,心头顿时一热,家乡立在眼前!这些年数不清在这条路上走过多少次,乘车,坐船,今天用两条腿跑下来,不亦乐乎!
清晨8时到东塔广场集中,远远见到天长周会长,比我大一岁,也跨骑车、跑步两界。去年7月我们联手“跨省跑”,从高邮菱塘26公里跑到安徽天长,这次又一起跑邵伯。天长来了20多个跑友,老朋友相聚,不亦乐乎!
天气阴沉,东风劲吹,时在五九,气温并不低,预报的小雨没有兑现,带了一次性雨衣没有用上。这在冬季是难得的适宜跑步的日子,出汗不多,体能消耗不大,只是旁侧风稍有点大。午后却是细雨绵绵,越下越欢。跑友虽被堵在饭店门口,却齐呼老天有眼,太帮忙了,不亦乐乎!
这是一条诗情画意的跑道:一边是大运河,千里运河最直最宽阔的一段,一边是S237(淮江公路),绿荫之间车来车往。新S237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淮江公路成为境内道路,想着几年后它会是“高邮大运河半程马拉松”的赛道,不亦乐乎!
进入“春运”,路上客车居多。南去的乘客寥寥,北往的挤作一团,犹如在看一幅社会风情图。时见农民工骑摩托回家,穿得鼓鼓囊囊,戴着头盔和防风镜,活像个太空人;后边坐着同样鼓鼓囊囊的妻子,或堆成山状的行李,一路向北。他们真是太辛苦了!太能吃苦了!中国的农民真好。举手招呼,不亦乐乎!
出发时,左脚以前扭伤处流露出不适感觉,跑起来有点让疼;慢慢“不适”消失,越跑越圆熟。配速从610加快到550,并一直稳定了二十多公里。其中十五六公里区间最舒服,稳定的节奏,稳定的姿势,身体着力点尽量不变,充分利用惯性。有跑友说,这样跑,似乎路程只与时间有关,而与身体没有关系——跑出这样诱人的境界,不亦乐乎!
数辆保障车前后跟着,有跟车边行边抓拍,有在固定位置远远地等候着拍摄,恍惚间竟有了当明星的感觉!隔一段就有跑友手提矿泉水和香蕉给你补充,脱下的衣服帮你放到车上,为你加油鼓劲,询问是否需要上车调整?热心跑友的贴心服务让人感动,不亦乐乎!
出城时队伍颇为壮观,慢慢拉开为几个方阵,再稀落成两三人一组的多个点。最后十二三公里与一女跑友同跑,节奏相同,能力相当,你带一阵我带一阵,感觉轻松不少,不经意间甩开了一个个里程碑。过邵伯船闸,进入镇区,终点在望,互相鼓励,跑完最后一程,看看表,用时整整3小时。成绩不错,状态也不错,不亦乐乎!
后勤衔接紧凑,一到终点就拿到衣物,就进浴室。大池里热水一泡,通体舒泰;再进饭店,竟眼熟得很,原来是前年运河毅行时,在邵伯扎营的当晚,跑友请客的饭店。那次毅行60公里,今天跑步六十六,时光荏苒,风采依旧,不亦乐乎!
六路跑友齐聚邵伯,觥筹交错,呼朋引类,热闹异常,是健身,也是文化。这是跑友的节日、跑友的嘉年华!我也见到了扬州跑友大梁、路路通、阿榭、天悦,还有第一次谋面的西线老张。见到这么多老朋友,不亦乐乎!
力为跑步社区为本次活动赞助奖品,分男女抽奖,天长老周为女生抽奖,我为男生抽奖。无论中的大奖还是小奖,无论拿的是一套运动服还是一只小护腕,无不喜笑颜开。看着一张张笑脸,我不中奖似得奖,不亦乐乎!
与天长周会长同席,听他介绍天长协会的做法与经验备受启发。听他说“这样的活动真好,让年轻人成熟,让老年人年轻”,不亦乐乎!
让散在各处的100多位跑友从六地聚到一处,无论是时间、路线的统筹,还是沐浴、午餐、返程车的安排,还有气候变数的影响,其环节之多,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而这一堪称有一定复杂程度的中型活动,竟是几个跑友的杰作。没有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没有花公款一分钱,办得如此完美,让跑友开开心心,足见“民间有活力,民间有智慧,民间有乐趣”,不亦乐乎!
路上边跑边想着回家如何做作业。忽然想到清代才子金圣叹有篇文章,每段最后一句都用“不亦乐乎”收尾;现代大家贾平凹,扬州高手丁家桐先生也都这样写过,读来妙趣横生。茅塞顿开,回家匆匆写就,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