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盂城驿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永远的《记忆》
  □傅晓红

  拿到姚正安先生的新作《记忆》,眼前一亮,新书很大气,很文学,无论是书的封面、装帧,还是开本、印刷都非常精美、出色。

  认真拜读全本书后,对姚老弟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姚老弟在高邮担任过不少行政职务: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党校常务副校长、社科联主席、宣传部副部长,工作琐碎而繁忙,可他对文学的喜爱、对文学的追求始终如一,孜孜不倦。《记忆》中近百篇文章、近二十五万的字数,都是他近些年辛勤笔耕的成果。可以想象,别人在休闲打扑克的时间,在旅游娱乐的时候,老姚却在灯下夜读、挑灯写作。那日复一日的辛苦换来了今天的这本新书。

  《记忆》全书分三个部分,对亲情、对乡事、对自己心路历程的记忆。我最喜欢第一部分。老姚上面有四位姐姐,直到他的出生,才使这个家庭有了男丁,才让他妈妈扬眉吐气,挺直腰杆做人。他成了亲人手心里的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为“贱养”,他脑后留起了小辫,被唤作“五丫头”,老姚是在爱的亲情下长大的。如今他写家人,写宠爱他的祖父母、父母双亲,写命运坎坷的外婆、舅舅们,写大自己很多的姐姐们的一生。老姚用平实、质朴的文字,无粉饰、无雕琢地真实地书写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无奈命运。在这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背后,积攒着作者浓浓的情感,那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是他多年对亲人爱的感受与回报。我很惊讶,在这本书中,光是写父母双亲的文章就有十篇之多。已年老了的父母双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记挂在作者心头,最后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作者的拳拳孝心,读来很是令人唏嘘与感动。

  乡事记忆,其实就是童年记忆,这是许多写作者取之不竭挖掘不尽的宝库。作者写儿时的放牛、钓鱼、撑船,写儿时家乡的各种吃食,写故乡不少已消失了的风俗民情,缓缓道来,这些文字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充满了怀旧的温情,耐人咀嚼,叙述又不乏情趣,而且这样的书写也很有意义。这种对过去生活的再书写,为已经消逝或正在消逝的里下河地区的乡村文化与乡村文明留下了记录。这些文字为后人留下了过去年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信息。仅从这个意义上讲,《记忆》就功不可没。我特别喜欢这部分中的《吃相》、《放牛》、《夏布》等篇。

  《记忆》中占篇幅较大的是“心路记忆”部分。这部分是作者平日里的所闻所感所思。作者写身边发生的事、写自己身上的事,凡人小事、生活百味,这类文字离当今社会现实最贴近,最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作者习惯夹叙夹议,通过一两个事例,说明一个生活哲理。或者光讲述一个故事,显而易见的道理不再挑明,让读者自己去咀嚼、去领悟。这类文字常常深入浅出,内容却精警深刻,给人以思想启迪。我比较喜欢《回忆之美》、《寻找》等篇。

  《记忆》虽记录了姚正安先生个人的记忆,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记忆抑或会成为一代人的记忆、一座城的记忆,成为历史的记忆,变为永远的记忆。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联络部主任、国家一级作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盂城驿
   第04版:专版
   第06版:时尚新干线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疒反
老姚和他的《记忆》
永远的《记忆》
烟火情愫
马拉松文化
高邮报盂城驿03永远的《记忆》 2012-12-07 2 2012年12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