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高邮沧桑之变
  □肖维琪

  为什么《高邮州志》对宋代之前的人和事语焉不详? 

  为什么找不到高邮境内最初的邗沟和邮驿? 

  为什么说高邮湖里有座城呢? 

  笔者在从事高邮地方史志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在脑海里琢磨这些问题。经过广泛征集资料和反复研究思考才发现,原来,我们今天见到的高邮湖水面,在黄河夺淮、祸及高邮之前,除了一串数量不多、面积不大的小湖泊外,大部分都是宜居陆地,是古高邮人活动的中心地区。正是这种由陆地到湖面的沧桑之变,让高邮人暂时丢失了古高邮的记忆。 

  一、1194年前的高邮湖区 

  高邮湖区为古泻湖浅洼平原,春秋时期只有两座小湖,即《水经注》所说的樊良湖和《魏书》所说的津湖(元代改称界首湖)。樊良湖原名攀梁湖,说明它是攀附在石梁溪上的一个湖。石梁溪今名白塔河,西北源自安徽滁州山涧中,向东流入樊良湖,复经射阳湖入海。既然高邮湖区是滨海沃地,是古人理想的宜居地,这里就有了高邮先民聚居,并有了开河、铺路、筑城、打仗和发展农业生产等活动。 

  春秋末期,吴国战胜了楚国和越国。吴王夫差为了北上伐齐,与晋国争霸,在长江北岸曾属古邗国的地方筑城开沟,北出武广湖东陆阳湖西,下注樊良湖,东北至博支、射阳两湖,向西经夹耶到末口(今楚州区北),引长江水流入淮河,用于向北运送军队和粮食。这条利用原有湖泊开凿的运河称邗沟,是京杭大运河的滥觞。最早的邗沟是经过高邮湖区的。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修筑了以都城咸阳为中心的驰道,构建了全国的邮驿通信网。其中,东线从山东陲县起,经琅邪、淮阴、樊良湖,沿古邗沟南至广陵,是为经过高邮湖区的驿道。秦在高邮湖区还设置邮亭,俗称秦邮亭,亭既是行政单位,又是邮驿设施。 

  汉代,这里先后是诸侯王西汉荆国刘贾,吴国刘濞,江都国刘非、刘建,广陵国刘胥以及东汉广陵国刘荆的领地。从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汉成帝河平二年(公元前27年)改平阿县,以及东晋三阿县,宋神农郡,梁广业郡,隋唐五代,直至南宋的高邮县,其治所均在高邮湖区的三阿。只有隋唐间曾移至高邮湖区的樊良镇约40年。而当北宋初新建高邮军城(今高邮城)后,高邮县治所才逐步离开高邮湖区。 

  唐元和中(公元808年)连续干旱,农业缺水,淮南节度使李吉甫筑富人、固本二塘以灌农田,“旱则蓄水以溉田,潦则受西山暴流以杀其势。”他还筑平津堰以防不足泄有余,这是维持运道水源的水利工程。直至终唐之时,邗沟仍患水少,而不患水多。沿邗沟所做的水利工程重在蓄水,而不在排水。 

  新开湖是唐宋之间形成的一座新湖。高邮湖区在淮患到达之前地形南高北低,东西原为一体,河湖相连,陆地相平。唐时江淮间原有漕渠沟通,西山丘陵来水,在漕渠未筑之前直趋入海,利用塘水灌溉,几无旱潦之忧。后因湖水位抬高,漫过漕渠,于是在甓社湖至新开湖边线之间形成了一个新的湖泊,至宋初已被称为“新开湖”,此时已在湖上行舟,漕渠不知所在,可知漕渠北宋时已在湖中矣。 

  北宋时,高邮湖区小湖有所增加,水面有所扩大。如宋元丰时,发运副使蒋之奇写道:“三十六湖水所潴,其间尤大为五湖。”五湖指的是樊梁湖、新开湖、甓社湖、平阿湖、珠湖。同一时期的秦观也写道:“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连如贯珠。” 

  二、黄河夺淮后逐渐形成高邮湖 

  南宋绍熙五年(金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宋金交战,宋军决黄河以阻金兵,金政权不但不加堵塞,反而因势利导之,以宋为壑,从此黄河夺淮,黄淮合流,长达661年。 

  黄河夺淮的前240年,即直到明代中叶之前,黄河泥沙仍多沿黄泛区停滞沉淀,浊流入淮已成清流,淮阴以下尚未明显淤高,黄、淮尚能勉强安流入海,对淮河下游的危害程度远比中游地区为轻。《淮系年表》云:至明正统二年(公元1437年),“清口以下,淮患始见。” 

  据统计,正统二年至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发生黄淮水患计19次,其中发生在黄、淮沿岸的3次,发生在清口以下的16次,基本上都发生在清口以下。明代多采用北岸筑堤南岸分流,以保漕为主的政策,把大量黄河水引泻到淮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堵塞了河道,垫高了地面,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势。 

  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黄河全面夺淮,有一股黄河水由清口进入运道,于宝应泄入宝应湖,南流入高邮湖,使高邮湖原有的小湖逐渐扩大。 

  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黄淮汇流,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溃决,东灌淮扬。淮河洪水的加入,又使高邮湖各小湖扩大、联片。 

  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采取“七分刷黄,三分济运”的“蓄清刷黄”的河策,利用淮水作为运河水源,其流向自然是由北向南。济运的水由清口经清江浦流入运道,由宝应排入宝应湖,南下入高邮湖,继续扩大水面。据隆庆《高邮州志》记载,其时高邮湖区已由宋元时期的五湖扩大为五荡十二湖。五荡为黄林荡、马家荡、聂里荡、三里荡、杈儿荡;十二湖为新开湖、甓社湖、珠湖、五湖、平阿湖、石臼湖、七里湖、张良湖、鹅儿白湖、塘下湖、姜里湖和津湖(属宝应)。 

  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分黄导淮”,开辟北从今宝应泾河、高邮子婴沟穿运河经里下河入海,南开金湾河、芒稻河穿运河入江的线路,由于淮水南下,水源有了变化,从此过去所做工程以蓄水为主的治运办法,开始转向以排水为主了。又由于这一时期河湖分隔次第展开,先后完成康济河西迁、开挖弘济河、邵伯月河、界首月河,湖水被压缩在里运河西堤以西,使原有湖面进一步扩大。 

  清代,继续沿用明末“蓄清刷黄”的河策,为解决淮水出路,在高家堰与里运河堤上兴建减水坝,后又改为滚水坝,排泄淮水经高邮穿过运河,向东入海、南下入江。高邮湖终于被固定下来,成为淮河尾闾的重要组成部分。 

  嘉庆时,于高家堰五坝下开挖引河,始有淮水南下入高邮湖的通道。但从扬州市档案馆征集的清代扬州《沟洫围圩图》中可以看到,嘉庆时,宝应、高邮、邵伯三湖还未连成一片。 

  道光初年(公元1821年),黄淮隔绝,注定了淮水全部南下之势。 

  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淮河洪水冲决洪泽湖高堰上的礼坝,淮水由坝下的三河直接泄入宝应湖抵高邮湖,使高邮里运河堤以西诸湖汇成一大湖,并与邵伯湖连成一片。 

  三、古高邮与今高邮不一样 

  今天的高邮市以宋初兴建的军城为治所,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大运河老西堤以西是烟波浩淼、浮光耀金的高邮湖,与黄河夺淮形成高邮湖之前的古高邮是不一样的。例如,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八月至岁暮,秦观与孙觉、参寥子同游历阳(今安徽和县),拜访漳南道人,游览其隐居的汤泉山水。次年写成的《游汤泉记》载:“……具鞍马,戒徒御,翌日出高邮西郭门,驰六十里,宿神居山之悟空寺。”可见那时秦观住在作为军署的高邮城里,从高邮城出西门到神居山,可以骑马和步行,穿高邮湖区而直达,与明清之后泱泱湖水阻断交通大不相同。 

  湖水不仅阻断了东西向通道,而且淹没了古邗沟运道和古邮驿驿道。当新开湖形成后,古邗沟运道至迟在北宋初已沉入湖底,与今日的高邮运河不是同一条线。古邮驿驿道也是这样,在高邮湖区的古驿道连同秦邮亭、汉邮置、唐侯馆、宋高沙馆等一批邮驿设施已沉入湖底,不在高邮湖区的也湮没无闻。据已故郑履成先生介绍,今日马桥庵、马棚湾、马灯桥、马踏港等有可能是驿道遗存的地名。 

  更值得关注的是高邮湖水淹没了晋三阿城。该城是高邮从西汉到南宋的县(郡)署所在地。它的位置,史书上有记载。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云:“高邮有北阿镇,离城九十里,即晋时三阿。”《高邮州志》云:“东晋尚侨置幽州,太元四年,符秦将句难、彭超围幽州刺史田洛于三阿,去广陵百里,即此。”这说明三阿是东晋时三阿,距扬州百里,距今高邮城90里。而高邮与扬州直线距离90里,可见晋三阿、扬州、高邮三城之间形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或近似正三角形,用这个三角形在地图上可测得晋三阿城大致位置在今高邮湖区高邮市界内。晋三阿之有城,有宋诗为证,如王安石“寥寥西城居”(《别孙莘老》)、秦观“不必寄西邮”(《怀孙子实》)、“恸哭西州不忍歌”(《孙莘老挽词四首》之四)等诗句,据“西城”、“西邮”、“西州”推得晋三阿是有城的。 

  古人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引过长江水、蓄过黄河水、通过淮河水,至今仍是淮河入江水道的高邮湖,现在成了仅次于太湖和洪泽湖的江苏省第三大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邮湖也是高邮的母亲湖。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专版
   第06版:特别报道
   第07版:专版
   第08版:特别报道
古高邮沧桑之变
难挡市民冬季进补热情
丽晶会酒店式公寓
拍卖公告
高邮报特别报道06古高邮沧桑之变 2012-12-03 2 2012年12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