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描述:
我班上有一位女生,她家距离学校很近,步行不过五分钟,可她早上到校却经常迟到。每次我批评、教育她,她都会承认迟到是不对的,并保证下次不再迟到。可是第二天,她又迟到了。因此,我感觉到这位同学迟到已习以为常,我对她的教育批评,她也习惯了,总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反正老师不会把我怎么样。
二、案例分析:
这一天,这位女生又迟到了近十分钟,值日班干及时向我进行了汇报。这一次我意识到用老法子是不会奏效的。我决定暂时不去找她,不批评她,静观其反应。等她进了教室以后,我装作视而不见,走出教室,然后我悄悄地从窗外看到她坐在位置上东张西望,似乎在看老师注意到她了没有,神情有些恐慌。当她发现我站在窗外观察她时,我又故意把视线移开,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过。这位同学似乎明白了什么,脸一下子红了,赶紧把语文书拿出来开始朗读,一切仿佛又恢复了正常。与往常不同的是,从此以后,这位女同学很少迟到了。
三、应对措施:
由此可以看出,对待学生经常犯的毛病,光用老方法不一定就能解决问题,有时换一个角度,采取不同的态度,其效果也不同,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这位同学屡教不改、言而无信时,我有必要改变一下教育方式,不再批评她,更不当众揭短,对她宽容一点,让她有一个台阶可下。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自觉改正错误,强制自己改正。这种教育方式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四、教育效果:
给学生一个台阶下,给学生一点宽容,让学生的自我意识受到保护,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好处:
1、给学生一点宽容,有助于维护学生自尊心和树立自信心,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屡教不改的学生,自尊心往往受到挫折与打击,往往会表现出恐惧、不安、矛盾,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有话不敢跟老师讲,有正当理由不敢申辩,有问题也不敢请教老师同学,学校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更不敢参加。老师对学生的宽容,决不是放纵,任其自流,而是要把尊重、信任、理解留给学生,让学生从自卑感、恐惧感中解脱出来,减轻自身的心理压力,恢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当学生体会到“老师原谅我了”后,就会减轻心理压力,由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给学生一点宽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律力,提高学生内因作用力
屡教不改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没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他们受到批评后,便“破罐子破摔”,形成“我常犯错误,我总挨批评,老师不会再喜欢我这样的坏学生了”的思维定势。学生的内因没发挥作用,单凭外因作用是不能获得预期效果的。给学生一点宽容,采取无声的教育,就在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内因作用力。
例如,我班上有这样一位男生,他每天在校的作业都能按时完成,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完成情况就没这么乐观了,经常不按时完成,有时干脆就不做,为此,我伤透了脑筋,每天跟他收作业像要债一样,非常令人头疼。后来,我改变了以往教育屡教不改的教育方式,静观其变。他作业不做,我故意装作不了解情况。在作业讲评时,我发现他条条都会,还积极举手发言,只是没有把答案写出来。我当众表扬了他,说:“XX同学真聪明!”这是该同学意想不到的,打破了他“一犯错误就挨批评”的思维定势。随即我便“趁热打铁”,说:“如果你能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老师和同学们会更喜欢你的,你愿意吗?”“那我以前……”他红着脸小声说着。“没有以前,只有现在和将来。”我打断他的话,“你愿意重新开始吗?让同学们重新认识你这位优秀的学生,好吗?”该同学重新审视了老师的态度,进而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对所犯错误产生新的认识。当他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不按时完成作业是错误的以后,自发地产生了一种动力——改掉“怕做作业”这个坏毛病。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律力,它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让学生自觉地遵守纪律,规范自身行为,制定目标,完成各项活动。
因此,当老师在多次教育学生而难以奏效时,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换一种方式试一试,给学生多一点宽容,为学生添一份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