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专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高邮市中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 凌定来 

  心律失常属一般常见于中医“心悸”、 “怔忡”、“胸痹”“眩晕”、“厥证”等病范畴;脉均见于迟脉,并见沉、细、结脉等脉,实属“迟脉证”。其发生多于心、肾、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及痰阻、血瘀、寒邪引起,临床常见气滞、血瘀、寒凝、痰阻及气阴两虚,但心阳衰微、血脉不畅为基本病机。临床表现不仅有胸闷、心悸、气短、疲乏等心气衰弱证候,常同时伴有面白光畏寒、眩晕昏厥、腰膝酸软等心肾阳虚证候的特点。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心悸是指心跳不宁,时作时休,根据病因及程度上的差异有惊悸和怔忡之分。怔忡则为心跳无有宁时,不能自主。如由惊恐而发者,称为惊悸。前者多因惊恐、恼怒所诱发,全身情况较好,发作时间短,病情较轻,后者则外无所惊,而自觉心悸不安,稍劳即发,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医学正传?怔忡惊悸健忘证》说:“夫所谓怔忡者,心中惕惕然动摇而不得安静,无时而作者是也。惊悸者,蓦然而跳跃惊动而有欲厥之状,有时而作者是也。”我国古代通过切脉来观察心律的变化。早在《黄帝内经》一书就有记载,如《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有:“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又《脉经》所载脉来“乍大乍小,乍疏乍数。”“如麻豆击手”等,都形象地描绘了心律失常的脉象。后世医家,通过临床实践,将脉象描述为结、代、促、数、迟等。

  心律失常引起心悸。中医对心悸的病因通常归结为:

  (1)体质虚弱;

  (2)久病体虚;

  (3)饮食劳逸不当;

  (4)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刺激;

  (5)感受外邪(风、寒、湿、热等邪气);

  (6)药物过量,引起“脉结代、心动悸”一类证候。

  二、中医对胸痹的认识

  胸痹所谓“痹者”,有闭阻不通之意。胸痹指胸中被病邪阻滞,气血闭阻,塞滞不通,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不通则痛”,出现胸膺满闷不舒疼痛时作之症。而中医对胸痹的病因认识有:

  (1)寒邪内侵;

  (2)情志失调;

  (3)饮食不当;

  (4)年迈体虚。

  三、中医对厥证病因的认识

  心律失常病人当出现阿—斯氏综合征时,可出现中医所说的厥证。中医对其病因的认识可归结如下:心律失常的患者往往有不寐(即难以入睡,或寐后易醒等)症状。而中医对不寐的病因认识

  (1)气机失调(“怒则气上”,“惊则气乱” “恐则气下”);

  (2)血运失常;

  (3)痰阻气逆;

  (4)食滞中脘;

  (5)暑邪犯心。

  四、中医对不寐病因的认识

  心律失常的患者往往有不寐(即难以入睡,或寐后易醒等)症状。而中医对不寐的病因认识可以归属如下:主要是七情所伤,思虑劳倦太过或暴受惊恐,亦有因禀赋不足,房劳久病或年迈体虚所致。

  (1)情志不遂;

  (2)心胆虚怯或暴受惊骇;

  (3)思虑劳倦太过,损伤心脾,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心失所养;

  (4)禀赋不足,房劳过度或久病肝肾阴虚;

  (5)饮食不节均可引起不寐。

  五、心律失常的脉象特点

  早在秦汉时期,便提出了心律失常典型脉象有促、结、代脉之名,明确结、代脉的概念,描述了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脉象的特征;在西晋至隋唐五代时期,以王叔和《脉经》最具有代表性,对心律失常脉象的认识不局限于促、结、代脉,还有数、迟、涩、芤及诸多死脉,确立了心律失常脉象更为客观具体的内容。诸多医家对《脉经》论述的心律失常脉象各有不同的理解,并对促、结、代脉、涩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对心律失常脉象的理解和认识更趋全面,更切合临床实际。

  结脉为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脉速率迟缓,在搏动迟缓中时而有一次歇止,止后又搏动,歇止无一定的规律性。代脉来时见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特点是止有常数,每次歇止的时间较长。促脉来时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其表现是速率快,在搏动的过程中有时歇止,但歇止没有一定规律,止后复搏动。数脉在一息的时间内,脉来五次以上,应指甚数。迟脉速率迟缓,至数不及一息三至。

  作者简介:

  凌定来 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扬州医学院,从事内科、心内科工作20余年,先后在扬州苏北医院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专版
   第04版:文游台
中医三因治疗论
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老年人便秘当心直肠癌
善变的亚急甲状腺炎
医讯:
高邮报专版03中医对心律失常的认识 2012-11-13 2 2012年11月13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