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文游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井的记忆
  □于川

  记得小时候吃水,都是河水。两个铅桶,挑到码头,舀满了,挑回来倒进水缸里,再放几块明矾,等水沉淀了下来,才可以烧煮(挑水的任务大多是哥哥姐姐们完成)。有时候挑水的任务在我身上,垫起脚尖,咬着牙,一路上泼泼洒洒挑到家,只剩半桶水了。当时真希望靠家门口,有一条河,多好啊。

  有一天,教书的父亲决定在院子里打一口水井,解决全家吃水难的问题。

  打井师傅先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坑,然后在坑里埋了一支长约15米的铝管,砌一个水泥台子,装上打水的龙头,手压几下子,真的能打出水来呢。水质有点浑,打水师傅说,再过几天,就清了。果真如此,几天后,水打出来,清碧碧,比河水还凉。

  有时候打水,打不上来,还要先到水缸里舀点水放到龙头里,然后猛压几下,把井水引上来。龙头上直接套个水管子,一直接到水缸里,只要手不停地压,就有满满的一缸水。一回看到刷在墙上“穷锅膛,富水缸”的标语,似乎明白了父亲为什么决定打井。

  打井水,不但需要力气,还要有点耐心的。打水时一下一下地压,动作单调,手上也起了血泡,那时自己小,不免心浮气躁,接连不住地打,一次把水井龙头里的皮垫都打坏了。父亲找出一块皮垫,照样儿重新剪了一个圆形的新皮垫,一边装上去一边对我说:一锹挖不了井,打水也要一下一下来的。

  光阴荏苒,由于土地复垦,老家的老屋已不复存在;那口水井也只能永存记忆深处,而决定打井的父亲,一晃也已经离世七个年头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记者节特刊
   第04版:记者节特刊
   第05版:记者节特刊
   第06版:记者节特刊
   第08版:文游台
   第10版:专版
   第11版:教育园地
   第12版:专版
服务业 高邮经济新“引擎”
旅游的能力
井的记忆
妻在外地
我曾经为她站过岗
高邮报文游台08井的记忆 2012-11-08 2 2012年11月0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