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了王金高的个人简历,用厚积而薄发来形容他一点都不为过。王金高从事玉器雕刻21年来,前12年的时光一直在学艺,后9年则创立了金阳高照玉器厂(是目前为止高邮唯一一家中国珠宝玉石行业协会会员单位),一边潜心创作,一边实现着人生价值。
1991年,刚从车逻中学高中毕业的王金高,来到高邮龙奔玉雕厂学艺。当时,厂里的师傅都是从扬州请来的,王金高不但好学,而且十分爱钻研。虽说,玉器雕刻是指尖上的技艺,但动脑也是必不可少的课程。王金高正是由于这种好学上进、刻苦钻研、敢于向前冲的精神,3个多月,他就从众多学徒中脱颖而出,深受师傅和领导的喜爱。由厂领导把他带到扬州、邗江一些玉雕大厂去学习考察。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王金高看到了更为高超的玉雕技艺,十分向往。他说:“出去看了以后,才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谛,才发现玉雕的技艺真是深奥和精湛。如果窝在高邮,就永远是井底之蛙。”看到自身的差距之后,好学的王金高毅然决定转至全国玉雕生产中心、名师荟萃的扬州市区从事他的玉雕生涯。1996年,他有幸结识了扬州玉器厂的焦一鸣大师,并成为他的一名弟子。在焦大师的悉心指导下,他对器皿的设计、轮廓造型、布局结构、纹饰搭配等都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
“焦一鸣大师的教导让我认识到,制作的玉雕作品不仅要造型新颖,还要注重产品的沉稳、大气,做到庄重而典雅,给人以美的感受。”
2000年,一个外地的老板高薪聘请王金高到自己的厂里做设计,尽管他十分心动,却没有行动,毅然选择到扬州玉器厂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高毅进深造。对于这样的选择,王金高这样说,赚钱的机会将来还会有,但是学习的机会却并不是随时都有,趁着年轻,就应该多学一些技艺和知识。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王金高得到了高毅进大师的精心指导,并参与了高档艺术品的制作,对器皿的制作有了更深刻的感悟:无论什么类型的器皿,它的形体都由点、线、面组成,在制作过程中,都应围绕这三个要素加以发挥。
当记者问及:“跳槽的同时,是不是报酬也不断增加?”“在我身上并没有体现,因为我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不图钱,只为学艺。”从王金高的话语中,记者感受到他不仅是有着远大抱负的玉器雕刻大师,更是一位有思想、对人生有规划的有为青年。记者问:“你对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有规划?”“是的,因为有人生规划,才能一步步朝着目标努力。”
其实,在王金高心里,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渴望一天能自己创业。而这个藏在心头多年的梦想终在2003年9月9日变成现实。这一天,他在美丽的扬州城完成了人生的蜕变,由一名玉雕打工者变成金阳高照玉器厂的老板,开始独立设计、制作玉雕作品。
说起创业的情景,王金高百感交集。当时在扬州打工,由于薪水并不高,所以王金高手上的资金十分有限,当他租完房子后,已经所剩无几,就用仅剩的5000元买了机器,带了两个学徒工。“之所以要开厂,是因为可以有更大的发挥空间,能够充分施展才华,创作一些自己想做的题材和作品。”
越是传统的东西,越能激励王金高的创作研究兴趣。2004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清代宫廷藏品玉器《活环麻花手镯》的制作工艺已经失传。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王金高决心攻关,拿下这个绝活,恢复其失传200多年的工艺。他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反复琢磨,终于悟出了其制作规律和技巧,成功制作了《活环麻花手镯》,打破了这种工艺已经失传了的说法,在业内引起了震动。
满怀着对玉雕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王金高不断挑战自己,用行动诠释着对玉雕的理解。2006年以来,他先后创作了多种造型的炉、瓶、壶、碗、杯、链条挂件以及成对的作品,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白玉《三足圆炉》在2011年中国上海玉石雕神工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白玉《八宝壶》在2012年中国玉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金奖,白玉《福寿连体双瓶》在2012年中国玉石雕刻精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这些成绩是对王金高勤奋耕耘的回报,也是他玉雕生涯中一个个闪光的亮点。
为了让更多的家乡人了解玉雕艺术,2009年,王金高在高邮龙祥商业城内开设了精品玉器店,店内各种玉雕饰品绝大多数来自金阳高照玉器厂。10日下午,记者在他的店内,看到了王金高在2012年中国玉石雕刻精品博览会上的金奖作品———白玉《福寿连体双瓶》,只见其雕工精细、瓶身素净、造型完美,让人爱不释手,王金高的高超技艺可见一斑。
目前,王金高虽然只是工艺师(正在申报工艺美术大师),但他的作品一直深受业内和收藏界的好评。他也时刻保持着一种谦虚和不断进取的心态,经常到北京、上海、新疆、青海等地向玉器同行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博采众长,在玉雕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无悔地前行……